首頁 -> 內地

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中國將論證建設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

分享到:
2021-04-25 10:28 | 稿件來源:觀察者網

【字號:

  4月24日上午,2021中國航天日開幕啟動儀式在江蘇南京舉行。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透露,中國航天未來將論證建設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

  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在致辭時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航天將論證實施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測工程、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和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拉開新時代探索九天的新序章。”

  2019年6月,“近地小天體調查、防禦與開發問題”入選第二十一屆中國科協年會20個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目前我國小行星探測任務已經公佈,計劃利用10年左右時間開展近地小行星2016 HO3伴飛探測和採樣返回,並對主帶彗星133P進行繞飛探測。

  專家呼籲盡快建立國家級近地小行星防禦體系

  2020年9月舉行的第八屆國防科技工業試驗與測試技術發展戰略論壇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首席研究員龔自正透露,我國在小行星防禦領域的研究起步不久。在小行星監測預警、在軌處置等技術方面,與國外差距較大。

  龔自正當時呼籲,我國應盡快建立國家級近地小行星防禦協調中心,組織協調小天體監測預警、危害評估、安全防禦和應急處理,牽頭制定我國小天體防禦體系的發展路線圖。發展地基、天基一體化的小天體監測預警平台,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近地小行星監測預警能力。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小行星監測數據庫,發佈有關信息。

  他同時建議佈局小天體防禦關鍵技術研究,開展小天體防禦任務關鍵技術驗證,建立小天體防禦任務地面模擬實驗室,並適時啟動實施我國主導的小天體主動安全防禦任務。此外我國還應加強近地小行星防禦基礎研究。

  2021年2月,《中國科學:信息科學》還刊發了李海濤、劉建軍、陳少伍等學者的文章《構建我國近地小行星探測雷達系統的需求與技術途徑探討》。

  文章認為,世界上在用的行星雷達系統主要是美國戈爾德斯通和阿雷西博兩部行星雷達。中國國家航天局作為成員單位已於2018年1月正式加入國際小行星預警網絡。我國地處東半球,如果建設近地小行星探測雷達系統,可以與西半球美國的兩部行星雷達形成覆蓋時段上的互補,能夠對有撞擊地球威脅的近地小行星實現連續跟蹤監測,大幅度提高識別和評估的效率。同時,也體現我國作為航天大國承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是建設航天強國的一項重要舉措,能夠有效增強我國在近地小行星防禦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以石擊石,中國科學家提出防禦大尺寸小行星的新方案

  行星防禦是通過主動手段,例如:核爆、動能撞擊、激光燒蝕、離子束牽引、引力拖曳、質量驅動等,破壞小行星的結構或者偏轉小行星的軌道。

  針對經典動能撞擊在預警時間較短的條件下無法有效防禦大尺寸小行星的問題,中科院復雜航天系統電子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李明濤研究員、王藝睿博士、王有亮助理研究員、周炳紅研究員和鄭偉副研究員提出了“以石擊石”加強型動能撞擊行星防禦任務概念,通過發射無人飛行器捕獲小尺寸小行星或者在碎石堆小行星上採集超過100噸的巖石,與飛行器構成組合撞擊體,操控組合體撞擊對地球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將潛在威脅小行星偏轉出撞擊地球的軌道。

“以石擊石”行星防禦任務概念示意

  相比經典動能撞擊方法,對小行星的軌道偏轉效果可提升1個數量級,為防禦大尺寸潛在威脅小行星提供了核爆之外的一種新選項。

  這一成果於2020年在線發表在斯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綜合性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審稿人評價該文章“新穎、有趣、潛在非常高效的防禦危險小行星方法”。作者還受邀請在《自然》網站的自然天文研究社區發表文章,對“以石擊石”行星防禦方法進行介紹。

視頻

更 多
遇上瘋狂“雙十一” TVB演員轉當菜鳥店長差點撐不下去
澳門回歸25周年|這位澳洲人因為什麼堅定選擇了澳門?
澳門回歸25周年|土生葡人:現在就是澳門最好的時代
澳門舉行升旗禮慶回歸25周年 市民:有強大祖國支持 澳門定會越來越好!
回歸25年 澳門工體委主任:國家真的很眷顧澳門
澳門新特首岑浩輝上任後首亮相 冀團結社會各界 推進澳門向前發展
澳門回歸25周年 街頭巷尾氣氛正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