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內地

北京見聞:京城實體書店回潮 於書之外求新生

分享到:
2024-04-29 09:02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香港中通社北京4月28日電 題:京城實體書店回潮 於書之外求新生

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 莊恭百

想在一個閑暇的午後喝杯咖啡、享受下午茶,獨自看書或與朋友聊天,咖啡廳不再是唯一去所。對於不少北京民眾來說,書店成為他們的新選擇。

上周,來自日本的全球知名品牌蔦屋書店北京首店開業。自開業以來,蔦屋的預約通道幾乎日日爆滿,門口現排隊長龍,民眾紛紛到店“打卡”。

蔦屋書店北京首店開業,顧客排隊購買咖啡、食品。 香港中通社圖片

蔦屋北京首店分上下三層,占地面積達到1665平方米。據記者觀察,在圖書售賣區外,書店還設置了文創、商品、咖啡、藝術品展示等區域,這些區域的面積加起來幾乎超過了圖書售賣區,且人氣更旺。

內地首家“SHARE LOUNGE”(共享休息室)也吸引了大量關注目光。這是蔦屋總部於2019年在日本推出的新業態,即在書店中開辟一個休閑、會談的VIP空間,與咖啡區相比,這裡更為安靜、私密,空間功能更豐富,還提供自助飲料和零食。

受到網絡銷售和電子書衝擊,內地實體書經營行業近年來遇到不小挑戰。有網友表示:“網上買書種類全、更便宜,物流配送也很快,為什麼還要去實體書店?”此種疑問不是個例,這似乎喻示著,在當今時代下,書店只靠“賣書”已很難生存。

2021年前後,北京曾經歷實體書店“閉店”高峰,“京城三大學術書店”風入鬆書店、盛世情書店、萬聖書園先後閉店。究其原因,“經營困頓”成為無可回避的現實。這些書店大多開在高校旁邊,空間狹小,專業理論書籍多。2024年,萬聖、風入鬆遷址改造後重開,與原先相比,它們變得更加美觀、現代,書籍選品更大眾、功能更多元。

蔦屋北京店店員盛楠介紹,作為一家在全球擁有超1400家分店的書店,蔦屋對於書店空間設計、書籍的擺放位置、美觀度等都有要求。MD(書籍商品策劃員)會按內容主題列好書單,并定期就上架書籍的排列和色彩搭配提供指導。書店會根據季節布置主題展台,開展讀書討論會、品牌發布會等線下活動。

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曾說:“消費者真正訴求的不是書和咖啡,而是一種能够打動他們的生活方式。”北京圖書行業從業者楊銘表示,如今行業和消費者對書店經營提出了更高要求,線下實體書店的競爭力已經從圖書本身轉移到為讀者帶來的綜合性文化體驗。

近年來,北京市提出“書香北京”發展目標,將書店納入城市文化空間建設的一部分,鼓勵實體書店發展。2023年,北京市對全市307家實體書店給予資金補貼、房租減免等支持政策,多次舉辦書市等閱讀文化活動,推動了實體書店回潮。

據統計,目前僅北京市朝陽區的書店數量就達到217家。不過,當咖啡、甜品、旋轉樓梯成為書店的“標配”,坊間也不乏“書店變網紅店”“千篇一律,失去特色”的擔憂。激烈的行業競爭下,如何為消費者提供差異性服務,是北京實體書店面臨的新問題。

由作家許知遠創辦的書店品牌“單向空間”主要經營文學藝術類書籍,單向空間北京朗園店由老紡織廠廠房改建而成,於2023年底開業。店內的窗戶、牆壁上印滿卡博爾赫斯、加繆等作家的名句,“季風吹拂的土地:亞洲文學”“尋找與失落:英美文學”“百年孤獨之地:拉美文學”等富於詩意的圖書分類牌遍布各處。該店店長表示,單向空間不僅售賣書籍、創造文化空間,還希望通過“賣書”為讀者傳遞一種獨特的文藝審美和價值態度。

“能從一本書鏈接到的東西很多。”書店愛好者小蘭對中通社記者表示,“我現在來書店更注重‘體驗感’。即使紙質書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但一紙一字間承載的記憶和情感永存,書店仍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完)

【編輯:丘志彬】

視頻

更 多
澳門回歸25周年|這位澳洲人因為什麼堅定選擇了澳門?
澳門回歸25周年|土生葡人:現在就是澳門最好的時代
澳門舉行升旗禮慶回歸25周年 市民:有強大祖國支持 澳門定會越來越好!
回歸25年 澳門工體委主任:國家真的很眷顧澳門
澳門新特首岑浩輝上任後首亮相 冀團結社會各界 推進澳門向前發展
澳門回歸25周年 街頭巷尾氣氛正濃
香港房屋局局長的心願:在石屎森林中投下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