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姬”安在?中國科技考古團隊首次發現敦煌“混血兒”分享到:
香港新聞網12月20日電 “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如此描述盛唐氣象。但詩中的“胡姬”來到大唐後是否留下并融入當地生活,是個有趣的謎題。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科技考古團隊近日發現兩例生活於曹魏—唐代時期的敦煌“混血兒”,為古絲綢之路多元文化并存增添了證據,也為李白詩篇添加了註解——唐代有“胡姬”嫁給了當地男性,繁衍了後代,融入了中華民族血脈。 記者從復旦大學獲悉,這一分子考古新成果由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生命科學學院與廈門大學、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攜手取得。考古團隊首次獲取25例來自絲綢之路黃金通道河西走廊的古基因組數據,以基因數據和史料記載相互印證,揭示了河西走廊人群發生的大規模人群遷徙和融合。尤為特別的是,其中兩例敦煌個體竟是“混血兒”。這一研究成果近日以《古基因組揭示河西走廊過去兩千年的遺傳史》為題發表在自然科學權威期刊《科學通報》上。 《古基因組揭示河西走廊過去兩千年的遺傳史》。圖源:科學通報 “通過古基因組比較分析,我們重建了約兩千年來河西走廊的人群遺傳歷史,以科技考古手段證實了重大歷史事件對河西走廊人群的影響。”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說。 河西走廊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人群交流的重要通道。由於缺乏古DNA數據,這一地區人群歷史的研究長期處於近乎空白的狀態。此次科技考古成果填補了該領域研究空白。 研究發現,過去約兩千年來,河西走廊地區至少發生兩次大規模的人群遷徙和融合。 敦煌是位於河西走廊的古絲綢之路重鎮。科技考古工作者在敦煌佛爺廟灣墓地獲得曹魏時期和唐代各一例基因數據,研究發現他們竟然都是“混血兒”,屬於歐亞大陸東西部的混血個體,且歐亞西部祖先成分高達30%—50%。 “有趣的是,這兩例個體的偏向性混合顯示,他們應該就是敦煌當地男性和‘胡姬’結合的後代。”文少卿說,敦煌墓葬壁畫及畫像磚敦煌壁畫上有大量描繪多民族形象的內容,而分子考古研究發現“混血兒”不僅生活而且葬在敦煌,這是古代絲綢之路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并存的佐證,也是絲路繁華的縮影。(完) 【編輯:何湘莲】
|
視頻更 多
澳門回歸25周年|這位澳洲人因為什麼堅定選擇了澳門?
澳門回歸25周年|土生葡人:現在就是澳門最好的時代
澳門舉行升旗禮慶回歸25周年 市民:有強大祖國支持 澳門定會越來越好!
回歸25年 澳門工體委主任:國家真的很眷顧澳門
澳門新特首岑浩輝上任後首亮相 冀團結社會各界 推進澳門向前發展
澳門回歸25周年 街頭巷尾氣氛正濃
香港房屋局局長的心願:在石屎森林中投下一束光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