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台灣

美國務卿會見外宣台裔負責人,力挺“美國之音”

分享到:
2021-04-08 10:51 | 稿件來源:觀察者網

【字號:

  據美媒報道,當地時間4月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會見領導“美國之音”等美國外宣喉舌的美國國際媒體總署代理首席執行官趙克露時表示,將維護“美國之音”等美國政府喉舌的所謂“獨立性”,討論“自由與獨立媒體”在美國外交事務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布林肯會見趙克露新聞稿 來源:美國國務院網站截圖

  布林肯強調,他決心維護“美國之音”以及其他受美國國際媒體總署監督的美國海外媒體的“編輯獨立原則”。

  趙克露在一封致員工的電子郵件中說,她和布林肯討論了俄羅斯限制“媒體自由”以及近期要求某些接受海外資金並在俄羅斯工作的新聞機構在新聞內容中標註“外國代理人”的情況。

  俄羅斯司法部2017年認定9家美國媒體為“外國代理人”,其中包括美國國際媒體總署旗下的“自由歐洲電台”/“自由電台”和“美國之音”。

  值得注意的是,趙克露在接任國際媒體總署代理首席執行官前擔任的職務正是“美國之音”的節目總監,這家機構制作及傳播電視、廣播和互聯網節目的任務正是由她負責。

  根據美國國際媒體署及“美國之音”網站的資料,趙克露出生於中國台灣,畢業於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她已替“美國之音”工作近40年,過去曾擔任該機構的東亞部門主管和代理主管。在她被拜登任命為美國國際媒體總署代理首席執行官後,台媒曾大肆吹噓她為所謂的“台灣女兒上任”。

  美國國際媒體署的前身是1994年設立的美國廣播事業管理委員會(BBG),負責管理美國對外宣傳的國際廣播活動。根據該機構網站介紹,目前包括“美國之音”在內,共有五家機構在該部門的管轄之下。他們自稱雖然美國國際媒體總署由美國政府資助,但這不妨礙所謂的“新聞采編獨立性”。

  而“美國之音”一直致力於推廣美國所謂的“民主自由”,針對美國的對手國家開展輿論戰。但在去年,特朗普政府罕見地將“槍口”對準了“美國之音”,稱其“花著納稅人的錢卻沒講好美國故事”。

  前任美國國際媒體署執行長帕克(Michael Pack)是保守派電影制作人,也是特朗普的堅定支持者,他2020年六月才被任命,隨即將包括趙克露在內的五位美國之音資深主管開除或停職,這五位主管聯合到法院控告帕克幹預新聞報導。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道,在任職期間,帕克多次以沒有經過適當的審查為由,拒絕為數十名美國之音工作的外籍記者續簽即將到期的簽證,並暗示在美國之音內部藏有他國間諜。這些外籍記者持J-1簽證,屬於擁有美國公民難以取代的專業技能。而在特朗普早前發佈的行政令中,明令禁止停發J-1類簽證,因此帕克此舉也被質疑是在呼應特朗普的簽證政策。

  不僅如此,美國國際媒體署的管理層還遭到帕克的“洗牌”,取而代之的是一幹保守派任命的人員。盡管帕克本人解釋稱這是“改革的必要之舉”,但民主黨政客斥責此舉將徹底改變美國國際媒體總署的所謂的“獨立機構”性質,變為特朗普的“宣傳機器”。

  帕克上任後,美國國內的質疑聲達到空前高度,媒體直呼“這是要將美國國際媒體署變成班農掌舵的布賴特巴特新聞網的復制版”。但帕克反駁稱,美國外宣出現過很多“醜聞”,他是為了調查問題,為美國國際媒體署找到出路。美媒稱,帕克所指既包括財政疏漏,也有採編問題:2013年,他們發現,在6年時間投入2400萬美元用於在古巴上空向當地人發射電視節目信號,實際上一直遭哈瓦那干擾。一年後審計發現,大量資金存在因私人關系而產生的不當使用問題。兩年前,一個在古巴播放的節目稱索羅斯是“猶太大富豪”,是對南美民主的威脅。

  1月20日,在拜登上任後2小時內帕克宣佈辭職。此前,他被起訴私吞410萬美元捐款,被舉報濫用公職,借平台之便為蓬佩奧“做宣傳”。

視頻

更 多
全球第四!香港首季IPO集資額升287%
【通講壇】東部戰區開展聯合演訓,背後有這三點考量?
鄧炳強:感動市民明白維護國安重要性 現時香港仍面臨四大國安風險
22年的懷念 歌迷永遠寵愛張國榮
東江水供港60年 李家超:是國家與香港血濃於水的深情典範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剛結束 這家跨國企業就宣布在香港投資3億
香港七人欖球賽2025 超11萬次觀眾入場 遊客大讚香港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