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台灣

台媒:美國關稅風暴下,台商該往何處避險?

分享到:
2025-04-14 17:19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4月14日電(編輯 張依珊)特朗普政府反覆無常的關稅政策重創全球貿易,市場避險情緒持續升溫。連日來,台媒持續熱議:在關稅風暴中,台商、台廠應如何避險?往何處避險?

台北101大樓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據台灣《工商時報》14日報道,蘋果供應鏈體系被迫加速重整全球產能,鴻海雖受衝擊,但相較於其他競爭對手仍具有優勢,“因其大陸以外的產能相對完善”。產業人士表示,鴻海除了印度之外,在巴西也有少量生產iPhone,主要以基本款為主。除了鴻海外,仁寶、金寶等台灣“電子代工大廠”在巴西也有生產據點。業界推測,若特朗普之後改變心意,取消豁免或三個月後維持“對等關稅”,已有製造基礎、且關稅為10%的巴西或將成為印度之外,台灣代工廠下一波替代基地。但報道也指出,無論是印度還是巴西,擴產都需要時間。

台灣“東森新聞”則指出,鴻海想要抽離大陸市場並不簡單,鴻海去年營收,大陸仍是主要來源,佔比62.3%。另外,到今年2月份為止,有4.6萬家台商,2102億美元的資金(約新台幣6.9萬億),西進大陸投資,有台商表示,“要轉廠也不是三天、兩天可以做起來的。”

觀察台媒報道,除了巴西,“新南向”也被“寄予厚望”。據台灣“中時新聞網”10日報道,為因應可能到來的藥品關稅衝擊,台灣“中華生技醫藥行業協會”理事長陳建州表示,台灣生技業者應有“世界工廠”概念,台灣客戶由台灣供應,海外則由海外供應,並可考慮“新南向”到馬來西亞、印尼等關稅衝擊相對低的國家前進,不一定要真正擁有、投資一個工廠,也可委託製造,讓台灣品牌、台灣技術,在東盟國家製造,在世界行銷。

綠媒14日報道也沾沾自喜宣稱,蘋果傳出今年要完全以印度製造作為美國市場的供應主力,“儘管蘋果不可能直接承認”,但不難看出台廠過去幾年的“新南向”佈局只會更加受到重視。

事實上,“新南向”的討論也是近期台灣的輿論焦點。特朗普公布“對等關稅”後,相關討論就應時而生。有質疑指,特朗普的“對等關稅”在東南亞幾乎是“大屠殺”狀況,東南亞在重擊之下“自顧不暇”,“新南向”還要如何繼續?

更何況,“新南向國家”還是台灣出口的強勁對手。據台灣“風傳媒”14日報道,台當局經濟部門前負責人尹啟銘表示,在關稅壁壘下,區域經濟整合如RCEP、CPTPP彼此零關稅就可以形成一個經濟體的緩衝空間,18個“新南向國家”中有好幾個都有RCEP,但台灣很少有機會和外國簽訂貿易協定。此外,“新南向政策”成效也不如預期,而且目前全世界都在搶市場,台灣出口將面臨巨大挑戰。

台當局對於“新南向政策”的態度也頗為惹議。台當局領導人賴清德9日喊出“脫中入北”,就被質疑是否要終結“新南向政策”。不過,台行政機構負責人卓榮泰很快便“找補”回來,他13日公開喊話稱,將持續走向南向、走向美國、走向歐洲,更高喊“面向海洋,面對太平洋,才是台灣的未來”。

卓榮泰聲稱,台灣對大陸出口佔比愈降愈低,是20年來最低,又稱8年來努力對美國成長翻倍、對“南向國家”成長超過6成,對歐洲國家出口成長也增加5成。然而,根據台灣財政部門今年公布的進出口貿易統計數據,2024年台灣對“南向18國”出口佔比僅為21.8%,對美出口佔比23.4%,對歐洲出口佔比8.1%,對大陸和香港出口佔比雖有所減退,但仍以31.7%的佔比居於首位。此外,2024年大陸與香港仍是台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難怪台灣網友也潑冷水,開嗆“什麼走向全世界,都快被美國掏空了,還在做夢!”“面對太平洋,是要台灣人手拉手去跳海嗎?”

“中國或成為避風港”的聲音在國際越來越大,台當局卻“孤注一擲”,執意“脫中入北”,台灣社會擔心,此舉將與大勢“背道而馳”。台媒體人黃年質疑,大陸是“世界工廠/世界市場”,兩岸一衣帶水,台灣有無可能維持一個“脫中”的經貿體系?台灣“中時新聞網”直言,“脫中不可能,入北不實際。”台灣不少有識之士呼籲,台當局應該靈活調整策略,加強兩岸經貿合作,以規避風險。(完)

【編輯:張依珊】

視頻

更 多
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夏寶龍:關鍵時刻出賣國家利益必將背負歷史罵名
【通講壇】特朗普又變卦?專家:他對貿易看法還停留在上世紀
中國機器人製造商回應美國關稅威脅:很多時候我們是海外客戶唯一的選擇
面對美國關稅政策 中國商家覇氣喊話:你在別的地方買不到這麼多好產品
美國對華關稅增至145% 各國採購商如何看?
美國前頂尖智庫主任 香港大學教授李成:揮舞關稅大棒的美國如今很不好過
世界互聯網大會亞太峰會首次在香港舉辦 千名精英共話數智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