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台灣

兩岸用語大不同!這些差異你了解嗎

分享到:
2024-06-05 18:17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6月5日電 两岸三地在民間一直維持熱絡交流,不少台灣民眾前往大陸旅行、創業、定居等。儘管兩岸同講一種語言,但難免會因用詞習慣不同導致溝通不暢,香港新聞網盤點兩岸習慣、用語等差異,以增進相互了解。

早前一名來自上海的模特小姐姐在社交媒體發布視頻,總結其在台灣生活後發現的兩岸不同之處。第一,吃飯的時候,台灣店員會問“內用還是外帶”,而大陸及香港一般說“堂食或者帶走”;第二,在台灣點單時,店家會遞上一隻水彩筆讓顧客自己在菜單上寫,手機掃碼點餐相對較少;第三,買單時,台灣店員會問顧客要不要“載具”?大陸小姐姐直言,第一次聽到“載具”時一頭霧水,完全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熱情的台灣網友則在評論區解疑答惑,稱“載具”是用來存電子發票的,若說不用“載具”,店家就會給發票紙本。網友還補充,若店家問要不要“統編”,即是“公司報銷小票”的意思。

該名小姐姐接著說,地鐵在台灣稱為“捷運”,且每條線路的進站音樂都不同,“還蠻好聽的。”她還留意到台灣街上是沒什麼垃圾桶的,表示這點很佩服台灣人的素質。

除此之外,兩岸在一些生活用語方面也存在差異。比如,台灣橫的是列、豎的是排,大陸則橫的是排、豎的是列;台灣所稱的土豆指的是大陸所說的花生,而大陸說的土豆則是台灣所稱的馬鈴薯。在交通用詞方面,台灣的“叫車”、“單車”、“公車”,大陸是稱“打的”、“自行車”、“公交”。另外,台灣的“行動電源”在大陸稱作“充電寶”,台灣的“列印”、“影印”,大陸叫做“打印”、“複印”。

香港新聞網製圖

在上網習慣上,兩岸民眾的不同體現在,台灣民眾慣用的即時通訊工具是Line,而大陸民眾慣用微信,加好友時分別簡稱“賴我”和“V我”;頭像在台被稱為“頭貼”,二維碼被稱為“行動條碼”。圖文、影音社媒方面,台灣網友慣用的是PTT批踢踢等,而大陸網友常用的是微博、bilibili等。不過如今,小紅書、抖音等逐漸成為兩岸民眾的共同選擇。

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和兩岸來往的密切,兩岸三地在用語方面雖仍有差別,但也在互相影響。如大陸商家或公共場所貼出的“溫馨提示”,其實最早來自台灣。而大陸許多用語諸如“貓膩”“視頻”等也逐漸被台灣人廣泛使用。至於香港用語,包括形容海鮮的“生猛”,在兩地則常被借用為形容人的性格。

【編輯:李冉】

視頻

更 多
23秒答對全部20道題目!國安問答挑戰賽的冠軍居然是......
小作坊到大公司的標誌是什麼?“大疆教父”李澤湘給出答案
【通講壇】特朗普說過 他當選後24小時解決俄烏衝突,能做到嗎?
李娜李小鵬與香港學生分享交流 欖球玩起來!
內地企業出海第一步 業內專家:強烈推薦來香港
選舉賭局 美國大選百年來首次!讓人神經緊繃的,還不止這些
鋸子也能做樂器?李克勤演唱會同款鋸琴演奏來香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