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延長對台貿易壁壘調查,台媒:台灣是理虧一方香港新聞網10月10日電 備受關注的大陸對台灣地區展開貿易壁壘調查,原定10月12日公佈結果。中國商務部10月9日發表聲明,宣布調查期限延長3個月至2024年1月12日。大陸專家認為,由於案情確實複雜,商務部做出調查延期決定依法合規。 圖為高雄港區貨櫃堆疊 圖自台灣“中央社” 本案情況複雜 據《環球時報》報道,中國商務部9日表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及商務部《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規定,商務部2023年4月12日發佈公告,決定就台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但鑒於本案情況複雜,根據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第32條規定,決定將本案的調查期限延長3個月,即截止日期為2024年1月12日。台灣“中央社”稱,大陸方面原本公告受貿易壁壘調查影響的台灣商品共計2455項,經初步調查又增加至2509項,涵蓋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原定的調查期限是2023年10月12日前,不過特殊情況下可延長至2024年1月12日。 對於大陸的決定,台“行政院”9日攻擊稱,大陸延後對台貿易調查日期至台選舉前一天,“更加凸顯背後的政治動機”。台灣陸委會也聲稱,大陸此舉明顯與台灣選舉相關聯。 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曾銘宗表示,兩岸經濟貿易關係大方向是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基於這個前提下,國民黨黨團希望兩岸能多溝通協調,讓廠商為彼此的經濟做出貢獻。 “根本原因是台灣違背承諾” 對於民進黨當局的說法,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唐永紅表示,台陸委會對商務部的程序性安排反應過度,將經貿問題與政治掛鈎的恰恰是民進黨當局。唐永紅認為,商務部作出調查延期決定,一是本案情況確實複雜,二是調查期限延長依法合規。他表示,調查涉及2500多個產品的取證,工作量龐大,加之民進黨當局不配合,使得商務部的調查工作更為複雜。浙江千尋律師事務所涉外部主任朱海成則表示,在反傾銷調查中,涉案產品哪怕只有一種,如果關聯的企業比較多,或者涉及的行業影響比較大,案情也可能非常複雜,調查期限延期也是正常的。 唐永紅分析說,案件的根本原因是台灣地區不遵守WTO原則,違背加入WTO時的承諾,長期以來單方面限制大量大陸產品輸入,損害了大陸相關產業和企業利益。唐永紅認為,在這個調查案件中,始作俑者明顯是民進黨當局自身,現在民進黨當局不斷顛倒是非,只會把局面弄的更加糟糕。 島內仍擔憂ECFA遭波及 台灣聯合新聞網9日稱,今年4月大陸宣布對台灣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民進黨當局幾乎一動不動,所幸大陸宣布調查再延長3個月,讓產業界鬆了一口氣。不過,島內仍然擔心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收清單恐遭波及,從而對台灣經濟造成衝擊。此前在8月大陸商務部公佈對台貿易壁壘調查初步結果,指控台方違反WTO相關規則,并提出將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下給予台灣產品的關稅優惠。 台灣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曾分析認為,從北京角度來說,貿易壁壘調查一定會成立,接下來就會采取一些反制作為,比較有可能是針對ECFA早收清單下手。台灣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同樣認為貿易壁壘調查成立的可能性很大,因為台灣對部分大陸農產品、食品不准進口沒有特別理由,如螺螄粉當時并沒有嚴重食品安全問題,一旦成立,大陸就有可能考慮停止ECFA,對台灣石化、紡織、機械等出口造成較大影響。同時,如果WTO也認為貿易壁壘存在,對台灣未來要參與國際貿易組織會有不利影響。他說,台灣沒有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但至少與大陸有ECFA,如果ECFA終止,對台灣低迷出口將是雪上加霜。 台灣學者估計,ECFA面臨喊停窘境,對台灣地區GDP衝擊將超過0.4個百分點。台灣《經濟日報》9日稱,ECFA於2010年上路,貨貿早收清單則是自2011年初降稅,十多年來台灣早收清單商品出口到大陸金額約在180億-250億美元之間。去年降到205億美元,占台灣對大陸出口比例的17%。而在ECFA早收清單539項中,石化產業占了88項、紡織業占136項、機械業占107項,被認為首當其衝。 台灣《旺報》發表社評稱,就事論事,在貿易壁壘問題上,台灣是理虧的一方。而兩岸經濟融合、避免“脫鈎斷鏈”,仍然是大陸對台政策優先目標,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目的并非要制裁台灣。文章說,大陸是台灣貿易順差最重要來源,2022年台灣貿易順差514.1億美元,對大陸和香港順差1004.35億美元(大陸統計達1565億美元),顯然若非大量來自大陸的順差,台灣將出現逆差,“朝野政黨難道不該想清楚、說明白,如何維繫兩岸經貿紐帶嗎?” 【編輯:張依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