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台灣

限電、缺工、工作簽趨嚴 台灣對外投資頻遇困境

分享到:
2023-08-22 09:43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8月22日電 進入2023年以來,台灣民間對外投資案頻傳負面消息,在東南亞及美歐地區相繼遭遇嚴重限電、產業技術勞工缺乏及核發工作簽趨嚴等問題,短期看不到紓解跡象。

台北101大樓 圖源:大公報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近年,為降低人力成本,或在所謂“分散地緣政治風險”的外力逼迫下,一部分台灣廠商持續投資東南亞、歐美地區。據台當局“經濟部”投審會最新數據,2023年上半年經核准(備)的對外投資金額為89.70億美元,這項不包含對大陸投資金額的統計數據,今年有機會創新高(2018為創紀錄的143億美元,2021年以126億美元居次)。

同期,難題頻現。最受台灣產經人士關注的,是越南北部遭遇的嚴重電力短缺問題。歷經4月、5月數次罕見高溫,6月初該國北部一些工業園區開始輪流停電,每周停電數次及電力價格雙位數上漲,對來到當地的製造業台商形成沉重負擔。台商在此投資,多數著眼可與大陸供應鏈保持緊密聯繫,但當地電力等基礎建設較為薄弱,已難以跟上台商及日韓等大型跨國企業的投資需求。與缺電相比,高素質勞動人力缺口難以補足等問題反而不那麼突出。

台積電2023上半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芯片工廠投資金額為48億美元,在全台對外投資金額中占比過半。其難題是量產時間大幅滯後(已從2024年延至2025年),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歸咎於美國缺乏具興建芯片廠專業能力的勞工,但當地工會反擊稱,投資方以此為藉口“意圖引進薪資較低的外籍勞工”。圍繞五百名台積電員工工作簽展開的交鋒或將進一步延緩量產進程,“昂貴、浪費又白忙一場”,創辦人張忠謀關於該廠的預判有可能應驗。台積電八月稍早宣布赴德投資另一家芯片工廠,台灣財經專家呂忠達曾指出,德國也有工會的問題,海外設廠最大困難是文化磨合,不易有解。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盟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近來在專欄文章提出,台灣執政當局鼓勵廠商進行所謂“分散投資布局”,理應正視民間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遭遇的障礙。這一情境讓企業家、財經專家難免聯想到上世紀90年代所謂“南向政策”,時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推動台商海外投資向東南亞轉移,對於後來陷入亞洲金融危機衝擊等困境的眾多投資案束手無策,令“南向”台商遭遇嚴重虧損後大面積撤資。

三十年後,包括“新南向”在內、具有“去中”傾向的各種投資政策再度出籠,又一批企業陷入新的困境。除了自力救濟,更多企業在決策過程中更加謹慎、理性。例如,上個月鴻海集團宣布退出在印度合資約195億美元的芯片工廠興建計劃,據彭博社等媒體報道,此決定或與印方補助措施延遲有關。

長期以來,台灣對外投資以來料加工再出口形態的製造業為大宗,大陸是台商最主要的投資目的地。近年在生產成本逐漸上升、產業結構轉型背景下,大陸加工貿易面臨巨大競爭壓力,該類型投資趨緩是事實,也使得台灣經濟增長率面臨嚴峻挑戰。

但是,台灣海外投資并非一個“去中”或“傾中”的意識形態是非題。台灣工業總會今年五月間發佈的一份大型調查發現,逾半受訪台商選擇“增加大陸以外地區投資”,也有89.9%台商表示“不會遷出大陸供應鏈”。一方面,不少台商發現其他地區難以找到與大陸同樣條件的供應鏈生態系,甚至於將產能重新移回大陸;另一方面,新一批台資企業真正著眼大陸市場、切入內需,努力拓展新空間。

今年台經濟增長率面臨“保二”(2%)的艱巨工作,未來經濟轉型也面臨許多重大挑戰。報道指出,無論政商,唯有理性、專業、務實,方能避開各種投資困境、雷區,更好維繫台灣社會福祉和長遠利益。

【編輯:張依珊】

視頻

更 多
澳門回歸25周年 街頭巷尾氣氛正濃
香港房屋局局長的心願:在石屎森林中投下一束光
【通講壇】特朗普與周受資會面,TikTok禁令會有轉機嗎?
在香港見到兩個“劉雯”?國際超模教你合影秘訣
香港六大部門反恐演習 現場控制“恐怖份子”!
李家超:習主席講話指明方向 政府將與社會一同奮發改革
李家超夫婦落區中環灣仔 與市民共同感受聖誕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