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台灣

島內兵役制度為何紛爭不斷

分享到:
2022-03-25 11:59 | 稿件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俄烏衝突持續在島內引發高度關注和討論,不少人士開始檢視島內兵役制度。目前“征募并行”的兵役制度存在哪些問題,是否能够提昇戰備軍力等話題,台灣內部一直有分歧。

台媒資料圖

民意同意延長役期,但不願征兵

針對研擬恢復1年義務役,台“國防部長”邱國正23日證實,已編成項目小組,但依法公告滿1年才能實施,且此事他不打算通過修法來達成。台“國防部副部長”柏鴻輝24日稱,還是要慎重思考,并非“國防部”單一部會可決定。台“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24日稱,由於牽涉因素廣泛,目標必須先很清楚,尤其在“不對稱作戰”思維中役期調整需要配套,例如訓練強度加強以及4個月的軍事訓練是否造成等待期過長等,若有定案會盡快說明。

網絡調查顯示,島內網民在關注國際重大衝突事件時,都會帶動一波檢討台灣兵役制度的聲浪。“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稱,美國撤出阿富汗後,台灣兵役話題網絡聲量共計4萬多。許多網民認為,不要過度指望美國,當時討論的內容包括要不要把役期從4個月改回2年或恢復全面征兵制,甚至女性是否需要當兵。俄烏衝突爆發後,有一周時間兵役話題的網絡聲量共計11.7萬。

各種民調也競相出爐。“立法院法制局”發佈的研究報告稱,台灣部分戰鬥部隊已出現人力不足問題,預估至2039年可征募的適齡男性僅5.6萬。3月中旬,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的調查顯示,近七成受訪者支持延長役期。“台灣民意基金會”22日的民調顯示,20歲以上受訪者中,有76%同意服役至少1年才合理,僅18%不同意。

美國一些人也在敦促台當局調整兵役制度。美國台灣問題學者葛來儀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稱,“雖然從征兵制轉向募兵制是台灣的政治決定,但似乎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以《歷史的終結》一書成名的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學院資深研究員福山稱,台灣不够重視自我防衛,不僅在“國防”上投資太少,且常投資在不對的武器系統上,“而台灣犯的最大錯誤,是廢除征兵制”。國民黨國際部主任黃介正認為,募兵永遠是偏僻地區或窮人家的孩子去,而征兵延長的好處之一是建立并加強情感聯結,使全台家庭都跟軍隊有關聯,對“國防”支持度會提高。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稱,當局說“國防要靠自己”卻不恢復征兵制,“怕什麼?”

“當然是怕流失選票。”台灣中時電子報此前一篇評論稱,兵役制度變革是政治問題,年輕人視服役為畏途,政治人物就以删減役期來討好年輕人。“征兵敢說不敢做”,台灣《中國時報》曾表示,支持恢復征兵制的大都是已經服過兵役的長輩,但20歲上下的兵源主力,而且是最支持民進黨的年輕族群中,拒絕恢復征兵制者近九成。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認為,此事利弊互見,延長服役期限雖可大幅解決兵力缺額的問題,但按邱國正的說法,此舉勢必涉及擴軍,將同時造成人員維持費昇高。他說,如果恢復1年義務役,“國防部”理論上需要把所有合格男性都征集入營,在每年最少超過5萬人、多則近10萬人的情況下,若“國防預算”無法同步大幅增加,將導致常備部隊中志願役士官與士兵人數大幅減少,對常備部隊好不容易提升起來的戰力造成不利影響。

中國軍事專家宋忠平24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專業軍人的培養,僅靠短短4個月至1年,槍還沒有摸熱就準備離開部隊,“這實際上根本不是什麼兵役制度”。他認為,台軍也很難形成所謂的戰鬥力,因為“沒人願意當兵”是當前台灣社會的基本現狀。兵役制度和社會現狀相互妥協,導致了這種窘境的出現。

兵役制度幾經變化

從1949年至今,台軍修改過許多次兵役制度。1949年國民黨當局遷台後實施征兵制,陸軍除特種兵外服役2年,海軍和空軍均是3年,1977年三軍種統一為3年。當時軍隊人數達五六十萬之多。直到1999年,各軍種義務役服役時間統一為2年。隨著國際形勢的改變等因素,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台灣進行了三次裁軍,2000年陳水扁上任後首次開始替代役制度(即不用服兵役,而是在其他部門替代工作服務的特殊人群),自2004年1月起義務役役期不斷縮短,直至正式走入歷史。2008年馬英九執政後,逐步推動他競選時“全面落實募兵制”的承諾,但因招募情況不理想,導致募兵制上路時程推遲。2018年,以募兵為主的兵役制度在蔡英文任內正式上路。

台軍現在主要分為志願役、替代役與軍事訓練役三種人員。在募兵部分,以最基層的志願士兵為例,18歲至32歲、高中職以上學校畢業且體格符合標準的男女都可報名從軍,最少須服役4年;征兵部分規定,1994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役男須接受4個月的軍事訓練,結訓合格後納入後備列管。

據瞭解,台軍計劃的現役人數額度約21.5萬人,預備役則根據不同估算約150-230萬人之間。在現役額度中,除去文職等人士,常備部隊的正式軍職額度為18.8萬人。然而截至2021年8月底,台軍實際的志願役現役人數僅達到16.2萬人。“國防部”報告點出三大隱憂:一是總體人數增加有限甚至下滑,2018-2019年度志願役增幅在4%-5%,2020年度增幅降至約1%,去年前8個月出現負增長;二是更專業、核心的戰鬥部隊面臨兵源不足問題;三是每年都有近兩成士兵提前離營。

4個月的軍事訓練役實質是美國認為台灣取消義務役後兵力不够,台當局妥協的產物。資深媒體人徐宗懋2020年2月曾撰文說,他與當兵的兒子談話後整理出如下幾點:“訓練兩個月,不算嚴格”“每場訓練中間有10分鐘休息,有小貨車作為活動餐車販賣三明治、吐司以及冷熱飲”等。他還提到,每個連隊出操時會有一輛救護車隨行;體能較弱的士兵軍服上有紅色臂章,方便長官辨識;每周六日可定期回家,每個月發6000元新台幣的零用錢。

2021年10月,美國《華爾街日報》採訪了來自台中26歲的蕭承志(音譯)。他2020年年底剛結束4個月的基礎訓練,主要任務是掃樹葉、移動備用輪胎和除草,除了射擊培訓,其他課程毫無意義。邱國正23日也承認,替代役對防衛作戰沒有幫助,而“軍事訓練役4個月是不够的”,因此會逐年調整替代役額度。

加強預備役訓練,成效有限

近期,“最強教召”這個詞時常出現在島內媒體上。“教召”是“教育召集”的簡稱,主要是針對退伍8年以內的預備役軍人進行訓練。此前一般訓練5-7天,現在增加到14天。

3月5日,在訓練集合地桃園市蘆竹山腳小學,600名後備軍人開始了所謂“最強教召”。這波訓練結束後,陸軍八軍團19日又舉辦14天“教召”第一場炮兵訓練,預定召集320人,但有70人因故請假。按照台軍規劃,今年“教召”人數預計達到1.5萬。

儘管民進黨使勁追捧“最強教召”,但輿論并不看好。有民眾抱怨,被“教召”的總是那些人。有台媒稱,過去“教召”時常發生受召人員不服管教的事件,負責的幹部往往還得低聲下氣拜託他們不要鬧事。且短短14天要學灘岸、城鎮作戰和重要據點保衛等,對此前只服過4個月軍事訓練役的後備軍人來說,很難真正學得過來。

在18日第一波“教召”剛結束後,就有一名特戰兵寫信向蔡英文陳情稱,“教召”人員身上的戰鬥個人裝備全都是新品,而他當兵兩年,裝備都還沒領齊,有時甚至需要自己花錢購買。消息一出,立刻引發軒然大波。

宋忠平向《環球時報》記者解釋說,即便有所謂的預備役制度,無非是再重新召集過去的老兵,但問題是一些老兵服過的兵役并不長,有些就是服役了4個月的軍事訓練役。“從馬英九時代一直到蔡英文時代,台灣的兵役制度一直處於混亂狀態。”宋忠平認為,預備役制度必須要建立在原本就比較龐大的兵員之上,台軍之前基礎不牢,就算是征召,也難以招到能完成專業任務的軍人。

【編輯:李雪萍】

視頻

更 多
澳門回歸25周年|這位澳洲人因為什麼堅定選擇了澳門?
澳門回歸25周年|土生葡人:現在就是澳門最好的時代
澳門舉行升旗禮慶回歸25周年 市民:有強大祖國支持 澳門定會越來越好!
回歸25年 澳門工體委主任:國家真的很眷顧澳門
澳門新特首岑浩輝上任後首亮相 冀團結社會各界 推進澳門向前發展
澳門回歸25周年 街頭巷尾氣氛正濃
香港房屋局局長的心願:在石屎森林中投下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