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授:中國製造業的紅利至少能再吃10到20年香港新聞網4月23日電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劉雲華教授在"低空經濟與空間國際學術香江論壇"上指出,在全球產業格局深度調整的背景下,中國製造業的“中端優勢”正成為重塑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力量,這一獨特優勢將為中國製造業保持10-20年的全球競爭力。這一論斷不僅為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思路,更為理解當前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提供了全新視角。 “中端優勢”:中國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力基石 談及中國製造業,劉教授創新性地提出了“中端優勢”概念,他強調中國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獨特地位——既能滿足高端市場需求,又能覆蓋中低端市場。而歐美日的高端製造產品在非洲、印度等市場面臨"水土不服"的問題。這些產品雖然技術先進,但價格昂貴、功能過剩,超出了當地市場的實際需求和消費能力。這導致發達國家的高端製造與發展中國家的基礎需求之間出現了明顯的市場斷層,但中國製造恰恰填補了這個斷層。這種中端製造的優勢,使中國產品既能滿足發達國家的性價比需求,又能適應發展中國家的消費水平。 劉教授強調,中國作為一個人均國民收入1萬多美元的發展中經濟體,“中端優勢”至少還能有10年到20年的紅利時代。高端製造固然代表未來方向,但中端製造才是當下維繫經濟基本盤的關鍵所在。 這一判斷得到了國際權威機構的印證。聯合國評估顯示,2020年中國製造業競爭力位居世界第二,而在2016年,美國德洛伊特公司評估中國製造業競爭力曾位列世界第一。雖然不同機構的預測存在差異,但都確認了中國製造業的強大競爭力。這種競爭力源於三大支柱:全球最大的產業規模、相對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以及大量湧現的工程師和技術人才。 回望中國製造業過去20年的發展軌跡,製造業規模不僅超越了美國,更在短時間內達到美、德、日三國總和還要多的水平。這種發展速度和規模擴張,深刻改變了全球製造業格局。 劉教授指出,中國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并非完全依賴尖端技術,而是建立在龐大的中端製造規模之上。這一點在當今世界兩大支柱產業——電子信息業和汽車製造業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在電子信息領域,中國市場規模自2020年至2022年間已遙遙領先於歐美國家。而在汽車製造業,從2005年到2023年這近二十年間,中國完成了從行業邊緣到全球主導地位的驚人跨越。如今中國汽車製造業已佔據全球近30%的份額,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美國、日本、德國和印度等國的總和。 當前中美之間的關稅爭端,本質上反映了製造業基礎對創新能力的決定性影響,劉教授援引一名美國官員的話說,創新的源泉始終來自製造業的基礎和邊緣地帶。沒有堅實的製造業根基,創新引領能力必然衰退。這也解釋了為何中國製造業的崛起勢不可擋——中國已經建立起難以撼動的產業規模優勢。 全球供應鏈重組 中國與東盟合作將迎來新機遇 劉教授指出,全球供應鏈正在中美博弈、疫情衝擊和地緣政治三重壓力下加速重構。他提到由於關稅的問題,以及發達國家的戰略問題,有一部分產業會離開中國,但中國在電子、汽車和機械製造等核心產業的主導地位依然穩固。當前中美貿易摩擦看似已陷入僵局,但這一局面必將迎來轉機。美國消費者和產業界對中國商品的依賴是客觀存在的剛性需求,這種依存關係源於中國製造在性價比、供應鏈穩定性和產業配套方面的獨特優勢。當前的貿易壁壘只是暫時性調整,中美貿易必將回歸互利共贏的正常軌道。這一調整過程雖然需要時間,但最終結果是可以預期的。 在供應鏈重組過程中,東盟作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正發揮關鍵樞紐作用。雖然美國推動部分產業鏈從中國轉向東盟,但實際仍依賴中國製造基礎。中國正通過全產業鏈協同和中端技術輸出,深化與東盟、金磚國家的經濟融合,有效對衝發達國家"去風險化"衝擊。 他提到,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具有獨特優勢,同樣作為發展階段相近的發展中經濟體,雙方經濟結構互補且無制度性障礙,加之地理相鄰和文化相通,為深化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的升級標誌著合作進入新階段,該協定覆蓋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九大領域,推動雙方經貿關係向更高水平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已連續15年保持東盟最大貿易夥伴地位,東盟也連續4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自貿區成為中國東盟的最結實的經濟聯繫和制度基石。 展望未來:“中端優勢”賦能東盟,互惠共贏開拓新產業 對於低空經濟,劉教授表示,當前全球低空經濟發展呈現明顯分化:歐美依託2.2萬個通用機場、20萬架小飛機和40萬持證飛行員構建了成熟的傳統低空經濟體系;而中國正處在以無人機技術為突破口的創新發展階段。這種差異源於歷史發展路徑的不同——中國低空領域曾長期受限於3000米以下空域的軍事管制,但近年來隨著空域管理改革和無人機技術的突飛猛進,中國成功開闢了不依賴傳統機場設施的新發展模式。 這種技術躍遷具有革命性意義:在印尼這樣的群島國家,傳統小飛機運輸固然重要,但無人機解決方案更能適應3萬島嶼的複雜地理環境;在中國廣袤的國土上,無人機技術也突破了基礎設施不足的限制。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無人機全產業鏈和創新管理方面的優勢,恰好彌補了東盟國家在高端產業基礎方面的不足。這種互補性合作具有獨特優勢:不同於歐美受既有法律體系制約的創新步伐,中國—東盟合作可以輕裝上陣,直接採用最前沿的技術方案。 在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自貿區3.0版合作框架下,中國憑藉完整的產業鏈、領先的技術實力和顯著的成本優勢,正與東盟國家在低空物流、應急救援、偏遠地區服務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最後,劉教授用兩句話總結道,實現“中端優勢”賦能東盟合作,互惠共贏拓展學新產業。(完) 【編輯:俞丹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