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北京見聞:內地機器人馬拉松見證技術步入“青春期”

分享到:
2025-04-20 21:31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香港中通社北京4月20日電(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莊恭百)隨著一聲清脆的發令槍響,穿著運動鞋、戴著防曬帽的人形機器人,邁著穩重勻速的“機械步伐”衝出起跑線。為它們加油助威的,不僅有熱情洋溢的觀眾,還有其相鄰賽道的人類對手。從前只能在科幻電影中看到的“人機共跑”,照進了19日清晨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的現場。在21.0975公里的泡桐花海賽道上,20支人形機器人賽隊與萬餘名人類跑者奮力奔跑,成為北京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香港中通社圖片

上春晚、翻跟鬥、打太極、旋轉跳躍,中國內地人形機器人在今年頻頻出圈刷屏。在本次馬拉松,它們又一次成為賽場上的明星,不少觀眾和跑者專門為其而來,感受人形機器人“體力”與“智力”的落地。

“我就是專門為了機器人報名的,想參與全球首次機器人馬拉松比賽。”擅長全馬的退伍軍人董浩為與機器人同台競技,選擇“降維”參加本次半馬。抵達終點後,董浩特地與冠軍機器人拍照紀念。他說,“機器人撞線的一刹那,我一定要捕捉到,因為這是歷史時刻。”

在此起彼伏的歡呼聲中,身高約1.8米、體重約55公斤,體型高大健美的機器人“天工Ultra”以2時40分42秒的成績奪冠。取得這樣的成績并不容易。據悉,本次賽道有不同坡度和14個轉彎,還有柏油路、坑窪裂縫路、石板路、草地、石子路等不同路面,這對於機器人是不小的考驗。據“天工Ultra”研制方、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CEO熊友軍介紹,“天工Ultra”憑借具身智能大小腦的高效協同,確保機器人的可靠性、穩定性和長續航,同時將時速提升到最高峰值的12千米/時,在長距離奔跑中展現出顯著優勢。現場觀眾表示,“去年亦莊半馬,‘天工’曾在起點終點為參賽者助威,現在‘啦啦隊’變成‘冠軍’了。”

帶著一家五口來觀看比賽的張楚表示:“這場比賽和直播,科研人員應該會頂著很大的壓力,我為他們‘捏一把汗’。畢竟可能發生各種意外,這是很需要勇氣的。”面對機器人在比賽中的失誤與意外,主辦方和觀眾都表現出了包容與理解。

開跑約37分鐘後,“天工Ultra”因電量不足倒下更換電池,隨後持續前進。現階段,機器人選手們仍需要“人工陪跑”團隊作戰,在補給站換電甚至“換將”出戰也是被允許的。主辦方將可能的意外和狀況都考慮到了規則設置中,除冠亞季軍外,還設置了完賽獎、最佳耐力獎、人氣獎等。

本次比賽,機器人選手們既有衝線的“高光”,也有摔倒和換電的狼狽,跑完全程的機器人其實未過半數。“沒人生來就是會跑的”,董浩對機器人在賽事中的表現表示理解。“這也是最令人感動的,尚不完美的技術以直播的形式毫不掩飾地展示於人。這就像‘青春期’的孩子,雖有笨拙和局限,但更有蓬勃的朝氣和勇氣。”

獲得第一名的“天工”機器人團隊表示,本次參賽,主要是能更好地去驗證人形機器人的一些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并在過程中發現和解決這些問題。正如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梁靚所說,機器人完賽不是終點,而是產業發展、交流互鑒的起點。

松延動力創始人薑哲源頭纏“必勝”紅巾,現場給亞軍同款的自家N2機器人打起廣告:“5000元(人民幣,下同)定金現場鎖單,價格三萬九千九。”

談及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與未來方向,業內人士指,賽事中考驗的技能在未來有相匹配的應用場景,比如耐力好,複雜地形穿越能力強,可以適用於火場救人、地震廢墟尋人等。熊友軍表示:“下一步,我們希望人形機器人能够在一些危險工作場景代替或者輔助人類工作,在工廠、家庭、商用服務等場景下都能够進行可靠穩定的工作。”(完)

【編輯:石歡歡】

視頻

更 多
【通講壇】新加坡教授:對華關稅戰暴露美國製造業“軟肋” 中國要爭取產業話語權
Web3頂級音樂會香港開唱 黃貫中陳慧琳等大咖雲集
一場香港美聲慈善音樂會 奏響基層“閃耀之星”的藝術夢
過萬人一起吃盆菜是種什麼體驗?現場市民:場面震撼 氣氛很好
新加坡學者: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恰恰在於它不夠高端 這能讓中國至少再吃10到20年紅利
四月的香港“科技含量”爆滿 最新科創產品和全球科技菁英齊匯聚
小鵬X9全球首場上市發佈會香港舉行 現場嘉賓大讚“中國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