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對話張勵:美國關稅利劍高懸 東盟如何應對?

分享到:
2025-04-15 18:21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4月15日(記者 王豐鈴)美國總統特朗普暫緩對部分國家關稅90天,卻并未取消。承壓極重的東盟國家,正靜觀其變謀對策。

一艘海輪停靠在欽州港碼頭裝卸貨物 圖源:新華社

在特朗普“對等關稅”的價目表中,東盟是遭徵收高額關稅重災區。美國針對柬埔寨關稅額高達49%,老撾48%,越南46%,緬甸44%,泰國36%,印度尼西亞32%,馬來西亞和文萊24%,菲律賓17%,新加坡和東帝汶10%。

東盟選擇不採取任何報復行動,各成員國與美國展開談判。

不過,特朗普暫緩關稅後,東盟仍表示“深感憂慮”。東盟指出,美國的單邊行動可能破壞全球供應鏈,并對包括東盟在內的出口型經濟體造成重大影響。

有越南學者近日建議,東盟和中國可打造經貿共同體,並認為關稅戰激烈難預測,中越需更積極主動果斷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引導關稅朝著有利中國、越南和東盟的方向發展。

東盟與美國、中國之間的貿易關聯如何?東盟當前的焦慮和壓力來源於哪些方面?東盟各國會如何選擇?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員、瀾湄青年交流合作中心副秘書長張勵14日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對以上問題作出分析:

1. 東盟與美國、中國之間的貿易關聯如何?

張勵:東盟國家在全球貿易網路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既是中國製造業的重要合作夥伴,又是美國市場的主要供應者。近年來,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加劇,東盟國家逐漸成為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核心區域。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貿易聯繫日益緊密。自2009年起,中國已成為東盟第一大交易夥伴,已連續16年保持這一地位。此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實施進一步加強了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貿易合作。RCEP生效實施三年多來,中國—東盟零關稅覆蓋率保持在65%以上,2024年雙邊貨物進出口總額達9823.4億美元(約合6.99萬億元人民幣 ),同比增長7.8%。

與此同時,東盟國家也是美國的重要交易夥伴。例如,越南、柬埔寨和泰國等國對美出口佔其GDP的比重顯著。然而,2025年4月,美國對越南、柬埔寨和泰國分別加了46%、49%和36%的關稅,給這些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帶來了巨大壓力 。面對中美兩大經濟體的貿易政策調整,東盟國家必須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同時,尋求平衡與兩國的關係。通過加強區域合作、深化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以及多元化出口市場,東盟國家有望在全球貿易格局中佔據更加有利的位置。

2.關稅暫緩,東盟當前的焦慮和壓力來源於哪些方面?

張勵:雖然美國近期宣布對數十國加的“對等關稅”暫緩90天,但針對中國等主要經濟體的高關稅仍然維持,這種政策反復令東盟國家倍感焦慮不安。

2025年4月,東盟經濟部長特別會議發表聯合聲明,對美方前所未有的單邊加稅舉措表示“深感擔憂”,指出這些措施帶來了不確定性,可能擾亂區域和全球貿易、投資流動和供應鏈,影響數百萬民眾生計。這種不確定性已實實在在地衝擊東盟經濟預期:許多企業推遲了在越南的新投資決定,越南今年的經濟增速預期因此從6-7%下調至約5%。

同時,美歐等國正加強對經第三國轉運的中國商品的審查,防範藉道東盟規避關稅的行為。東盟各國尤為擔心自身長期扮演的中間產品轉口樞紐角色受到衝擊:一旦全球供應鏈因關稅壁壘而斷裂,其出口與投資前景都將蒙上陰影,在外部不確定性中高度暴露。由此可見,儘管美方暫緩部分關稅措施,但東盟對未來貿易環境的不安與戒備並未消除。

3.向美國妥協、與中國脫鉤能否解決東盟焦慮?

張勵:如果東盟在經貿上向美國一味妥協、試圖與中國經濟“脫鉤”,這種設想恐難以實現。首先,從產業鏈角度看,東盟與中國經濟高度融合。東盟連續第五年保持中國第一大交易夥伴地位,中國則連續16年保持東盟第一大交易夥伴地位。同時,雙方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領域日益拓展。截至2024年7月,中國同東盟國家累計雙向投資超過4000億美元,中國是東盟的第二大外國投資來源地。中國是東盟最大的中間投入品供應國。

相比之下,美國等雖為東盟製成品的重要出口市場,但難以替代中國提供完整的產業配套;一旦與中國強行割裂,東盟經濟將遭受嚴重衝擊,面臨難以承受的代價。

其次,從地緣政治和區域一體化看,東盟各國並無與中國經濟對抗、全面脫鉤的意願。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機制已推動中國與東盟經濟進一步融合與提質升級,各國從中獲益良多,不會輕易放棄。總體而言,東盟無法也不願與中國經濟脫鉤。

4.預計東盟各國可能會如何選擇?

張勵:展望未來,東盟在應對中美博弈時,更可能採取靈活務實的策略,在兩大國之間尋求平衡與周旋。從近期東盟特別會議的表態可見端倪:各國一致同意不對美國關稅採取任何報復措施,並希望通過坦誠對話化解分歧。具體而言,不少國家選擇緩和姿態,爭取雙方利益“雙贏”。例如馬來西亞聯合多國以低調接觸的軟外交方式應對關稅挑戰,並派特使赴美對話;印尼明確表示不會報復美國關稅,甚至主動放寬本地含量要求等非關稅壁壘,以換取對美談判的有利條件。越南堅持通過談判解決爭端,並已與美方達成取消部分非關稅壁壘的共識;新加坡雖強烈抨擊美方關稅不公,但也強調不會依據新美自貿協定對美採取報復行動;泰國同樣放棄關稅反制,而是聚焦縮小對美貿易逆差來滿足美方關切,希望以此換取談判籌碼。

此外,東盟內部預計將更加抱團取暖,通過現有機制加強區域合作以降低外部風險。各國已重申將堅定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東盟內部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東盟也在積極拓展除中美之外的新市場,例如全面落實RCEP、加強與歐盟和其他夥伴的經貿聯繫,以分散風險。可以預見,東盟國家未來會繼續奉行中間道路:在安全上避免捲入大國對抗,在經濟上靈活務實地與中美兩保持合作,通過多邊平臺和區域機制巧妙周旋,爭取最大化自身利益。

5.東盟是否有好的應對方式?

張勵:面對關稅亂局,東盟可加強與中國等夥伴的協調合作,共同構築抵禦風險的堅實後盾。具體而言,東盟可攜手中國加快構建更緊密的經貿共同體,通過區域合作提升韌性、對沖外部衝擊。

一方面,充分用好RCEP以及即將簽署的中國—東盟自貿區3.0升級協議,進一步削減關稅壁壘與制度性障礙,打造更包容可持續的區域經濟,增強供應鏈聯通與穩定。目前中國—東盟貿易中約67%為中間品貿易,反映出雙方已形成緊密融合的生產網路;深化這一合作將進一步提升區域供應鏈的彈性與韌性。

另一方面,東盟和中國應在多邊框架下加強協調,在世界貿易組織等舞台上共同維護自由貿易規則,反對單邊主義的破壞。必要時可探討建立區域供應鏈預警和應急協調機制,在遭遇類似“大棒關稅”威脅時及時溝通、協同應對。

通過以上舉措,東盟有望將危機轉化為機遇,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促進區域合作升級。事實證明,平等互利的區域合作能夠增強產業鏈整合和抗壓能力,提升地區的全球地位與話語權。只要東盟堅定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攜手包括中國在內的各方共塑開放共贏的新格局,就完全有能力消解外部關稅壓力,在動蕩的國際經貿環境中保持繁榮發展。(完)

【編輯:王豐鈴】

視頻

更 多
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夏寶龍:關鍵時刻出賣國家利益必將背負歷史罵名
【通講壇】特朗普又變卦?專家:他對貿易看法還停留在上世紀
中國機器人製造商回應美國關稅威脅:很多時候我們是海外客戶唯一的選擇
面對美國關稅政策 中國商家覇氣喊話:你在別的地方買不到這麼多好產品
美國對華關稅增至145% 各國採購商如何看?
美國前頂尖智庫主任 香港大學教授李成:揮舞關稅大棒的美國如今很不好過
世界互聯網大會亞太峰會首次在香港舉辦 千名精英共話數智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