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清明春曲:中華千年傳統文化的承傳

分享到:
2025-04-01 21:00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香港中通社4月1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關秀英清明節,作為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既是祭奠先人的重要日子,也是春意盎然、萬物復甦的時節。2025年的清明節即將到來(4月4日),全國各地在這一時節都有著豐富多彩的應節食物與祭祀活動,向世人展現了一幅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傳承之美。

資料圖:江蘇南京,雨花台功德園工作人員擦拭墓碑。香港中通社圖片

“青團”到“餈粑”的味蕾記憶

清明時節的食物多與春季物產和祭祀需求相關,既滿足味蕾,也寄託情感。江南地區尤以“青團”聞名。青團是用艾草或青蒿汁與糯米粉混合製成的綠色糰子,內餡多為豆沙、鹹蛋黃或肉鬆,清香軟糯,帶有濃濃的春草氣息。這種食物最初用於祭祀,後成為節日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上海、江蘇、浙江一帶的居民常在清明前後製作青團,既供奉先人,也與家人分享。

在華南地區,如廣東、福建,則流行“潤餅”和“薄餅”。“潤餅”以薄麵皮包裹花生碎、蔬菜、肉絲等餡料,清淡爽口,寓意清明時節的清新與和諧。福建閩南人則偏愛“春餅”,與“潤餅”類似,但更注重春蔬搭配,象徵春天的生機。而在廣西、貴州等西南地區,清明節常見“五色糯米飯”或“餈粑”。“五色糯米飯”用天然植物染料(如紫薯、黃花、紅藍草)將糯米染成五色,寓意五穀豐登。

北方地區則更樸實。山東、河北等地有吃“清明饃饃”的習俗,那是用發酵麵團蒸製的饅頭,形狀多樣,有的還印上花紋,用於祭祖或春遊時食用。陝西一帶則流行“子推饃”,源於紀念介子推的傳說,外皮酥脆,內餡豐富,帶有濃厚的歷史氣息。

掃墓與多元紀念方式

清明節的核心是祭祀先人,掃墓是最普遍的活動。全國各地民眾會在這一天前往墓地,清理雜草、獻上鮮花、點燃香燭,向逝去的親人表達哀思。祭品通常包括飯菜、水果、酒水等,部分地區還會準備紙錢、冥幣焚燒,寄託對故人的思念。

在南方,特別是江浙滬一帶,掃墓時常帶上青團、糕點等應節食物,祭拜後家人會分食,寓意與先人共享春天的味道。廣東潮汕地區的祭祀更為隆重,除了常規供品,還會準備全雞、全鴨,甚至燒豬,場面莊嚴而熱鬧。當地人相信,豐盛的供品能讓先人在另一個世界過得更好。

北方如山西、河南等地,則保留了“寒食節”的影子。雖然寒食節已逐漸融入清明,但“禁火”的習俗仍有痕跡,人們會提前準備冷食,用於祭祀和食用。此外,燒紙錢的習俗在北方尤為普遍,紙錢種類繁多,從傳統的黃紙到現代的“豪宅”“汽車”模型。

隨著時代變遷,近年來不少城市推廣“雲祭掃”和“鮮花祭祀”。例如,北京、上海等地鼓勵市民通過線上平台悼念,或用鮮花替代燒紙,既環保又文明,成為清明祭祀的新趨勢。

從踏青到放風箏的多彩傳統

除了祭祀,清明時節還有許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習俗。踏青是最廣泛的活動之一。江南水鄉的居民會在清明前後到郊外賞花、散步,感受春天的氣息。蘇州、杭州等地還有“清明茶會”,人們聚在一起品新茶、談詩文,頗具雅趣。

在山東濰坊,放風箏是清明的一大傳統。當地人相信,放風箏能帶走晦氣,祈求好運。與此類似,北京、天津等地也有類似習俗,孩子們在廣場上奔跑,風箏線牽動著歡聲笑語。

西南地區如雲南、貴州的少數民族則有獨特慶典。例如,雲南傣族的“潑水節”常與清明時節重疊,雖然起源不同,但潑水嬉戲的場面為清明增添了熱鬧氣氛。貴州苗族則有“踩鼓節”,人們跳舞、敲鼓,祈求風調雨順,與祭祖活動相輔相成。

清明時節,無論從江南“青團”到北方“清明饃饃”,或從掃墓的莊嚴到踏青的輕鬆,都勾勒出一幅多彩的中華文化畫卷,同時也是對跨越千年傳統的禮讚。(完)

【編輯:彭玉婷】

視頻

更 多
【通講壇】東部戰區開展聯合演訓,背後有這三點考量?
鄧炳強:感動市民明白維護國安重要性 現時香港仍面臨四大國安風險
22年的懷念 歌迷永遠寵愛張國榮
東江水供港60年 李家超:是國家與香港血濃於水的深情典範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剛結束 這家跨國企業就宣布在香港投資3億
香港七人欖球賽2025 超11萬次觀眾入場 遊客大讚香港是最棒的!
記者帶你走一圈!看首次於香港啟德體育園舉辦的七欖氣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