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515萬美金!台當局被爆重金“資助”美國智庫香港新聞網2月20日電 近日,美國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以下簡稱“昆西研究所”)發佈報告,梳理分析了美國最具影響力的50家智庫2019年至2023年接受資金情況。報告顯示,台灣民進黨當局向這些智庫提供了至少約515萬美元資助,在給美國智庫提供資金的“其他國家或地區”中名列第十。 台灣街頭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昆西研究所報告 這已不是民進黨當局第一次被曝重金收買美智庫了。據島內媒體報道,早在2020年,“美國瞭望”網站就曾以《台灣金援智庫:無所不在但鮮為人知》為題刊發長篇報道,揭露民進黨當局向美國5家大型智庫提供資助、促使其游說決策層制定有利於民進黨當局政策的真相,美外交界、學術界為之嘩然。 對比後發現,在昆西研究所的最新報告中,這5家智庫依然是民進黨當局資助的對象,可見民進黨當局已是收買、拉攏美智庫的“慣犯”。正如島內輿論所言,民進黨當局用力撒錢讓美智庫為其說話、不遺餘力搞“大內宣”,恰恰說明所謂“台美關係堅如磐石”不過是沾滿銅臭的“暖意”和謊言。 民進黨當局重金收買美智庫的目的 在昆西研究所報告提供的數據庫中輸入“台灣”字樣進行查詢,共有17條記錄,其中包括:布魯金斯學會(100萬美元)、哈德遜研究所(50萬美元)、德國馬歇爾基金會(3筆共40.1萬美元)、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25萬美元)等。可以看到,這些在涉台問題上出奇活躍、格外賣力的美國智庫,都收了民進黨當局的錢。 島內專家表示,民進黨當局向美國智庫“大撒幣”,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第一,搭建“台獨”表演舞台、發聲平台。例如,2023年3月底,時任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過境”竄美,在紐約的一項行程就是去哈德遜研究所接受“頒獎”、發表演說。儘管該活動全程都以閉門方式進行,甚至邀請函上都沒寫“蔡英文”三個字,只用“一位非常特別的嘉賓”帶過,島內綠媒仍大肆炒作。哈德遜研究所的年度報告顯示,近年來民進黨當局每年都是“10萬美元+”這一最高額度的捐贈者。 哈德遜研究所2023年度報告顯示,台當局捐款額為“10萬美元+” 第二,要求撰寫特定主題和觀點的文章。以布魯金斯學會為例,該學會學者何瑞恩2023年在台北和蔡英文見面時大談“強化台美科技合作”,并曾在《台北時報》撰文,強調美國兩黨均應支持維護所謂“美台關係”,後又在同一家媒體發表文章,敦促“華盛頓和台北的決策者”在“中美技術競爭”中“尋求達成美台貿易協定”,以“應對台灣潛在的經濟風險”。 第三,試圖影響美國政府的具體決策。一個明顯的例子是,2022年、2024年,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出台兩份妄圖挑戰聯大2758號決議的報告,公然質疑一個中國原則,炒作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鼓吹支持台灣參加聯合國會議和活動。這兩份報告極力呼應“台獨”分裂勢力論調,配合民進黨當局“倚外謀獨”的圖謀。這服務很到位,因為正是不折不扣的有償服務。 一個滑稽的現象是,這些美國智庫人士在和民進黨當局頭面人物碰面時,都喜歡宣稱雙方的合作是基於所謂“民主”“自由”等“價值”。島內專家受訪時無情地嘲諷道:這真是“嘴上都是主義,心裡全是生意”。 民進黨當局實則“花錢買罪受” 昆西研究所的報告還聚焦美國防務承包商、美國政府這兩類“金主”,稱它們是美國過度軍事化外交政策的主要受益者。 島內專家介紹說,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就是一個熱衷於搞台海兵推的美國智庫。去年底,該智庫舉行了以所謂“2026年台海戰爭”為背景的兵棋推演,聲稱因封鎖,美國無法“馳援”,台灣需自己“扛”一到兩個月。一通煞有介事的操作後,該智庫得出的結論是台灣應在未來幾年購買500枚美製“魚叉”導彈。島內輿論感嘆,所謂兵推不過是再度給美國軍火商做的“廣告”。 島內專家分析說,這類智庫收了民進黨當局和美國軍火商的錢,去鼓吹所謂“美國支持台灣”,實際上是要民進黨當局拼命購買美製武器。結果就是,民進黨當局付了“保護費”、美軍火商賺了錢,美智庫拿著軍火商賺的錢繼續鼓噪“台灣需要更多武器”,逼民進黨當局繼續掏錢,形同“無底洞”。更可笑的是,民進黨當局花了大價錢對美軍購,美方要麼遲遲不發貨,要麼就給一些發黴、過期的“垃圾”,民進黨當局成了徹頭徹尾的“冤大頭”,淪為笑柄。 島內專家進一步指出,不僅軍事上,這些美國智庫在涉台其他領域的各種“咋呼”,也沒啥用。這些智庫的人都心知肚明,美國以自身利益為優先,不可能明目張膽支持“台獨”,不可能與台灣建立所謂“正式關係”,更不可能為台灣與中國發生全面軍事衝突。因為這些舉動都將導致中美關係“掀桌”,是要“地動山搖”的,美國政府才不會為了“台獨”勢力幹這種蠢事。這些智庫之所以年複一年炮製荒腔走板的“建議”,無非是拿錢辦事罷了。 隨著民進黨當局與美國智庫的黑幕交易一次次被揭開,這些涉事智庫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它們忽悠出來的“美對台支持”假象也逐漸破滅,民進黨當局重金購“暖”購了個寂寞,最終逃避不了“棋子”變“棄子”的凄涼下場。(來源:日月譚天) 【編輯:紀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