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文:香港可成為國家走向國際深海研究的窗口分享到:
香港中通社9月29日電 題:邱建文:香港可成為國家走向國際深海研究的窗口 香港中通社記者 張明臻 “‘蛟龍號’訪港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大家了解國家海洋科學的發展,鼓勵更多人從事海洋研究,也可以將香港打造成中國深海研究走向國際的窗口。” 剛剛結束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的中國遠洋科考船“深海一號”攜“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近日首次訪問香港。自8月10日起航,“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18次下潛任務,是首個由多國海洋科學家共同參與的“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的國際航次。 9月24日,中國科研考察船“深海一號”攜“蛟龍號”載人潛水艇抵達香港尖沙咀海運碼頭。香港中通社圖片 科考團隊來自包括內地、香港在內的9個國家和地區的18位科學家、60位船隊員。航次境外首席科學家,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兼副系主任邱建文是此次科考團三位來自香港的科學家之一。 “玻璃海綿的‘偕老同穴’、海山的新探索……”邱建文向記者介紹此行經歷時,仍然興致勃勃。他之前主要從事深海冷泉研究,一直以為深海裡是一個沙漠,沒想到生物量很大,就像地毯鋪滿青口,鎧甲蝦這些海底生物,非常震撼。 此次,航次時間短任務排得很滿,邱建文指出,天氣問題首當其衝,行程中共遇到四個台風,時刻都需留意天氣以隨時調整工作。而“蛟龍號”潛水時只有一位潛航員,另外一位或者兩位都是科學家,有些設備就需要自行操作。 “蛟龍號還是蛟龍號,但船已經是一艘新的船了。” 這並不是邱建文第一次隨“蛟龍號”下潛,早在2013年他就曾搭乘“蛟龍號”潛入南海深海執行探測和水下作業近七小時,成為首位搭乘“蛟龍號”的香港科學家。 相比11年前,邱建文坦言,中國如今無論是科研能力、探測設備、專家團隊建設,還是航行的生活條件都有顯著提升;如採集時原先主要用兩個機械手,現在有虹吸裝置,可以採集更小標本,保存樣品的容器也令生物形態保存完好。 今次是“蛟龍號”的首個國際航次,搭載了8位外籍科學家下潛作業。 邱建文回憶,行程中國內外專家都一起活動、採集、開研討會,通過這些活動增進了友誼,增進了解,大家在船上也都會溝通可以合作之處。在完成18個潛次要離開時,很多人都非常不捨。 香港科學家一直積極參與國家科研建設。香港理工大學容啟亮團隊助力嫦娥六號實現人類第一抔月背土壤採集,香港也將有載荷專家親身到太空參與科研工作。在深海領域,香港可以如何助力國家發展? 邱建文直言,幾大港校都有人做深海研究,但不是很系統,之間合作不算多。“蛟龍號”訪港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大家了解國家海洋科學的發展,也可以鼓勵更多年輕人從事海洋研究,都可以將香港打造成中國深海研究走向國際的窗口。(完) 【編輯:石歡歡】
|
視頻更 多
23秒答對全部20道題目!國安問答挑戰賽的冠軍居然是......
小作坊到大公司的標誌是什麼?“大疆教父”李澤湘給出答案
【通講壇】特朗普說過 他當選後24小時解決俄烏衝突,能做到嗎?
李娜李小鵬與香港學生分享交流 欖球玩起來!
內地企業出海第一步 業內專家:強烈推薦來香港
選舉賭局 美國大選百年來首次!讓人神經緊繃的,還不止這些
鋸子也能做樂器?李克勤演唱會同款鋸琴演奏來香港了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