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行|楊軍:從“數字政府”起步,中國智慧城市發展優勢在前香港新聞網9月19日電(記者 俞丹鳳)作為國內首批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深圳從高水平建設“數字政府”起步,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在福田,道路兩旁能看到有實時監測噪聲音量和車輛違停的多功能智能桿、依託“智眼”AI視頻算法可自動清掃的無人清掃車、中國首創運用元宇宙增強現實技術的AR城市巡查平台、將無人機巡查與CIM(城市信息模型)結合監測山體并進行滑坡預警……這就是深圳智慧城市的一個縮影,而這每一個縮影都離不開深圳高新技術企業的助力,築加智慧城市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築加”)便是其中之一。 築加智慧城市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軍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專訪。 築加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深圳市專精特新企業,專注於數字建造BIM、數字孿生CIM和智慧運營AI技術的研發與實踐應用,為建設方項目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解決方案。秉承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以BIM技術與物聯網應用為基礎,開發了智慧建築運維管理系統及相配套的運營管理平台,為每一棟建築安裝上AI“智慧大腦”,真正實現提質、降本、增效。 在巨大的屏幕前,築加總經理楊軍向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記者演繹了數字孿生的CIM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他提到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構築萬物互聯的智慧城市。 談起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他自豪地表示中國智慧城市的發展已遠超歐美,特別是從產品應用的角度來講,中國的優勢毋庸置疑,能在中國做到第一,基本上也是全球第一! 深耕技術提升三大核心產品 香港中通社:深圳是國內首批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涉及眾多行業領域,築加智慧城市作為一家前沿的科技企業,在參與智慧城市的建設中有哪些應用場景?企業的服務對象有哪些? 楊軍:智慧城市這個概念,對許多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簡單來說,智慧城市就是用科技手段讓城市生活變得更智能。它就像把城市的系統和服務都連起來,讓它們一起工作,這樣資源就能得到更好的利用,城市管理和服務也能變得更好,市民的生活也就更舒適了。 築加智慧城市的應用場景也可以理解為是三大主營業務。第一個是數字建造的BIM,這是一種基於三維數字技術的建築信息模型。它就像是在電腦上先建一個建築的“模擬版”,這樣在施工前就能知道哪里可能會出問題,怎麼安排工作最合理,能够節省大量時間和成本;第二個數字孿生的CIM,它是BIM理念結合IoT(物聯網)等技術,在城市尺度上的拓展與應用,通俗點講就是把現實世界在虛擬端進行建模(也叫數字孿生)。你可以想象成是把整個城市都“複製”到電腦上,這樣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就都有依據了,非常方便;第三個是智慧運營的AI,就是現在非常熱門的人工智能,我們這里特指負責智慧運營的AI,它能收集和分析很多數據,然後幫助智慧城市更好地實現對“物“的管理即對基礎設施的管理,和對人“的管理即人和空間產生化學反應後所出現的各種需求。 公司的這三個核心產品相輔相成,共同推動建築和城市管理的現代化進程,目前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政府和國企、央企的項目,比如產業園區、醫院、學校、場館口岸等。 香港中通社:作為一個創業不到10年的公司,就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并服務於行業的多個項目,您認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公司發展中有過最艱難的時刻嗎? 楊軍:築加深耕行業多年,目前設立了深圳總部、上海和武漢研發中心三大基地,打造了基於房建、市政BIM顧問、設計施工運維全過程數字化交付、城市級CIM平台的三大核心產品,不斷的創新成為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不過,就像所有初創公司都會遭遇到的,最初的兩三年我們曾面臨一個很大的困難,就是如何活下來,企業要發展一定要有“資源”,拿到單子先活下來,再通過我們過硬的技術讓公司持續開拓并穩固市場。此外,我們還非常重視組織架構,用心搞研發,努力留住人才。我們是行業內第一家效仿華為股權架構的公司,實現“工者有其股”。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公司目前沒有做任何的外部融資,沒有任何的銀行貸款,基本上都是靠自有資金,然後把有限的資金用到研發,同時把有限的利潤分享給自己的研發團隊。 做好香港市場對我們將是最好的歷練 香港中通社:我們了解到築加參與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項目,目前項目的進展如何? 楊軍:去年8月份,我們幸運地中標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東翼-1項目”。這個項目是築加提供BIM數字建造的全過程BIM顧問服務工作。這個項目今年得到了國家級龍圖杯的二等獎。在深圳即將揭幕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地標、超大異形文化場館——深圳灣文化廣場的項目上,因其技術難度更複雜,團隊是拿到了龍圖杯一等獎。 香港中通社:目前香港也在建設智慧城市,是否有考慮進軍香港市場? 楊軍:接河套項目之前,我和同事特意去了一趟香港,參觀了深港科創合作區香港方的園區的活動,想了解香港方面以河套為主新建的園區板塊,在智慧城市、數字城市、智慧中國這個大的背景下,到底有哪些需求?香港是國際都市,創建智慧城市是必然的趨勢。築加從今年開始就有意在布局港澳市場。我認為如果能够帶著團隊在香港和澳門成功完成項目,將是對團隊非常好的歷練,也是在為築加前往中東地區發展提前做好準備。如果在香港和澳門都不能服務的很好,那在海外面對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帶來的衝擊,問題就會更大。 建設智慧城市 中國企業更有優勢 香港中通社:智慧城市建設中如何既能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又能很好的保護好個人隱私,這個邊界在哪里?築加會如何解決? 楊軍: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是智慧城市建設中不迴避的問題。首先不同的應用場景,對個人隱私數據的獲取需求是不一樣的。比如在商超、醫院、場館和口岸等場景,因為人流量大和人群溝成複雜,以政府部分為主的投資建設主體單位,會選擇部署較多的傳感器設備如攝像頭、WiFi等,這些傳感器設備會收集較多的大數據,以保障複雜環境的正常運營和突發事件的應用處理。而這些數據的所有權歸屬於投資建設主體單位,即政府等相關部門,其存儲方式都會選擇私有雲和私有服務器,是有安全保障的。與此同時,投資建設主體單位在選擇以築加為代表的智慧城市系統平台服務商時,對於數據的安全防護與保障體系方面,也是有非常清晰的要求,如數據安全、應用安全、網絡安全和容災備份方面,都會在與我們的合同中進行明確的約定。其次,在隱私性要求非常高的場景如住宅、私人辦公室等,築加目前會從源頭上建議減少傳感器的部署,做到在公共區域的剛需性部署即可。再者,目前以深圳為代表的政府層面,在推進智慧城市的過程中,提前設定的應用目標,是優先以解決對設施設備的管養維護和對經營層面的提質、降本、增效為出發點。特別是對設施設備的管養維護,應用後的效果非常明顯。對於這些數據的收集與應用,基本不會涉及個人隱私。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智慧城市的不但深入,一定能在因為智慧化所帶來的便捷和個人隱私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香港中通社:目前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發展在全球處於什麼水平? 楊軍:作為一個快十年的從業者,我對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發展非常有自信,我也很慶幸自己趕上了改革開放快速建設的時機,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整個建設規模體量大,在深圳這個號稱“中國矽穀”的城市,有大量的軟件開發人員,才能催生我們這樣的企業。 要談智慧城市,首先要有建設的體量,要有應用場景。在中國如果做不好,去到國外更加難做得好,因為歐美的基礎建設早在100年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新建的項目做行業的數字化的交付是相對比較容易的,城市更新項目則需投入更多的時間跟精力成本。 因此我認為中國的智慧城市肯定是走在歐美社會之前的,無論是從體量、規模,還是產品應用的角度來講,一定是中國企業更加有優勢,能在中國行業內做到第一,基本上也是全球第一。 香港中通社:築加未來的願景和公司長期戰略目標是什麼? 楊軍:公司的願景和目標要符合國家的大趨勢。中國走向2035,從人均GDP現在的12000美金到2035年的25000至30000美金區間,全面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載體,最核心邏輯就是全民高附加值化。而三條最重要的路徑,就是製造高端化,出海品牌化,消費高服務化。作為每一個中國人,我們都希望看到有一天,我們能在青山綠水美麗中國下,能够健康幸福的生活,還能够用更加高效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用更便宜的產品,享受更美好的生活。當然,這需要我們所有鏈條的共同努力,需要全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點點滴滴共同貢獻,最後做出一個美麗中國的共同畫卷。此心嚮明月,這輩子我也會為中國的2035這個事情奮鬥。因此 ,我們築加的願景和使命在2016年就已經明確,就是構築萬物互聯的智慧城市!30年持續對準建築物聯網城牆口衝鋒。面對國內外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如果偏安一隅,將不可避免地陷入被動。當他人不斷進步而我們停滯不前時,實際上我們已經落後了。因此,築加長期戰略是始終堅持“立足灣區,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完) 【編輯:錢林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