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財長再炒“產能過剩論”稱:不接受中國獨霸全球製造業香港新聞網7月29日電 當地時間7月25日,在巴西舉辦的G20財長會議上,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老調重彈所謂“中國產能過剩”的論調,將矛頭直指中國領先的製造業。耶倫表示對中國“過度”投資製造業進而主導全球製造業感到不滿,美國“不接受中國獨霸全球製造業”。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新華網資料圖 據美媒報道,耶倫在G20財長會議上,批評中國將過多的儲蓄和補貼引入製造業,導致工業產能過剩,進而對全球公司和工人的生存構成威脅,并誓言美國將“持續施壓中國應對其宏觀經濟模式”。 對此,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岷7月26日接受美國彭博社專訪時對耶倫的言論予以駁斥。 廖岷表示,中國的製造能力正在幫助世界應對氣候變化和抑制通貨膨脹。幾十年來,中國通過提供物有所值的製成品,一直是世界的反通貨膨脹力量;而隨著各國努力在2030年前實現碳減排目標,中國也在為全世界提供綠色產品。 廖岷還表示,雖然中國關注主要經濟體對產能過剩的擔憂,但也關注關稅等貿易威脅。“我們應該在尊重市場經濟規則和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坦誠溝通。”他補充說,中國和美國將“在中美經濟工作組會議上繼續討論這一問題”。 廖岷同時指出,政府補貼并不是中國可再生能源等行業比同行更具競爭優勢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因素是企業多年來的研發投入、創業精神和技術創新。 “中國40多年改革開放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一個行業僅僅依靠政府支持就能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行業。”廖岷說。 據報道,7月中旬,七國集團表態要攜手應對“產能過剩和市場扭曲”;歐盟如今正在推進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美國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則威脅說,如果他贏得11月的總統選舉,他將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50%或更多的關稅。 作為此次G20財長會議的舉辦國,巴西財政部長費爾南多表示,某些國家對中國出口做出的回應是“可以理解的反應”,但這些措施長期看是難以持續的。 比亞迪電動汽車。新華社資料圖 據此前報道,耶倫曾多次對中國在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清潔能源領域的所謂“產能過剩”提出擔憂。2024年6月,在向華爾街企業高管發表的演說中,耶倫就提出所謂“中國威脅”,聲稱中國的貿易政策可能會嚴重干擾美國建立健康經濟關係的努力。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6月25日在大連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上致辭時反駁了美歐關於中國“產能過剩”的說法。李強說,中國生產的這些產品,首先保障了國內需求,同時豐富了國際市場的供應,緩解了世界通脹壓力。 中國外交部此前也指出,美方持續炒作所謂“產能過剩”,不過是為貿易保護主義提供藉口。中國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符合經濟規律和市場原則,而不是補貼的結果。 以電動汽車為例,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國內的銷量為829萬輛,出口僅佔其總銷量的約13%,這意味著中國市場消費了其生產的絕大部分新能源汽車。 美國彭博社此前綜合上市公司公開信息與行業協會數據分析,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并不高,無法得出“產能過剩”的結論。 而據國際能源署的估計,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是2022年的4.5倍,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還無法滿足未來的市場需求。 顯然,指責中國并不能治好美國製造業的“內虛症”。中國網此前評論稱,美國已經從當年自貿體系的堅定擁護者變成現在的最大破壞者。資本過度逐利以及政治極化嚴重才是美國製造業“內虛”的真正病因。美國重振國內製造業的出路在於反求諸己,而非不斷指責和諉過他人。 (完) 【編輯:淩玉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