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旅韓大熊貓“福寶”結束隔離,6月將與公眾見面

分享到:
2024-05-29 09:01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5月29日電 今年4月3日,旅韓大熊貓“福寶”從韓國首爾起程,回到家鄉四川,進入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隔離檢疫場,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隔離檢疫。

隔離期間,基地的工作人員為它準備了充足的物資和設施,還成立了多個工作組,照顧“福寶”隔離期間的飲食起居,確保“福寶”快速適應家鄉的生活。

“福寶”出生於2020年7月20日,是旅韓大熊貓“愛寶(華妮)”和“樂寶(園欣)”在韓國誕下的第一隻幼崽。在韓國,它圈粉無數,有“福公主”“福墩墩”等愛稱。

2024年5月28日,大熊貓福寶在四川臥龍神樹坪基地的新家花園裡散步。新華社圖

據央視新聞5月28日報道,目前,“福寶”已經結束隔離,進入即將與公眾見面前的過渡期,并將於今年6月份與公眾見面。“福寶”日常的生活狀況如何呢?經過基地的允許,央視記者走進了福寶的家。

竹子蘋果窩窩頭,家鄉美食真不錯

這就是“福寶”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的家了,可以看到有一個很大的院子,它正在散步,一旁的水泥牆上有一扇小門,如果太熱太累,它可以從這裡進入內舍。大熊貓們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大家都根據自己的心情自由進出內外場活動,“福寶”也不例外,飼養員除了負責投喂、清潔、培訓等必要的工作外,不會過多干預,讓它們享受生活。

上午11點多,飼養員徐翔在為“福寶”準備它最喜歡吃的蘋果和窩窩頭。從隔離檢疫期到適應期,一直由固定的飼養員對“福寶”進行照顧。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飼養員 徐翔:它剛回來的時候,我們確實擔心它不太適應家鄉的竹子,當時我們準備了有好幾種竹子,苦竹、方竹、甜竹這些東西。然後第二天你看它開始吃苦竹了,就說明它的適應能力其實相對還是比較好的。

運動吃飯睡大覺,作息規律適應性強

目前,“福寶”已經適應了家鄉的食物,也喜歡和人親近互動,且生活作息比較規律。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飼養員 徐翔:它性格其實挺好,它有一個小動作,偶爾它會手伸出來,它其實伸出來也不是想抓你,它就是伸出來想抓東西。因為大熊貓對我們飼養員的熟悉主要是通過聲音和味道,時間久了它就對你有一定的相互信任的感覺。天天和它多溝通,現在它穩定了之後,它生活就比較規律了,上午基本上就是運動,走走圈、遛遛彎,然後熱了就在水裡玩玩,吃點東西,吃點竹子,下午吃點輔食以外,幾乎就是睡覺。

在適應期裡,會有專家對“福寶”進行觀察和評判,根據它的適應情況,確定它與公眾見面的時間。初步預計福寶將在六月與公眾見面,具體時間待定。

旅外大熊貓與公眾見面要經歷哪些步驟?

大熊貓“福寶”將在下個月與公眾見面,那麼,旅外大熊貓回國後,一般需要經過什麼步驟,才能與公眾見面呢?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 魏榮平:大熊貓從國外回來,它一般要經過兩個時期,隔離檢疫期和適應期。隔離檢疫期主要是從衛生防疫這個角度出發,它一般要經歷一個月的隔離檢疫期,主要目的是隔絕從海外傳入傳染病,還有寄生蟲病。

而適應期的長短就要看大熊貓的適應性了,因為每隻大熊貓對新的飼養環境、氣候、食物、飼養團隊等,都存在個體差異。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 魏榮平:適應期,我們主要是讓大熊貓回到中國以後,適應我們的生存環境、場館、氣候。第二適應回來的食物,包括我們的飼養方式。第三個當然要適應我們的飼養管理團隊,主要是對我們飼養員的熟悉,讓大熊貓盡量去更好融入我們的家鄉的環境裡面,更好生活,也減少它的應激。

為了讓“福寶”更好融入基地的大熊貓種群中,工作人員特意安排“福寶”到繁育園生活一段時間,它和鄰居們通過交流窗建立起友誼。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 魏榮平:因為我們繁殖場它有個特殊的設計,它之間有交流窗,它通過交流窗可以互相看到,互相嗅聞到,這樣的話,它有近距離地接觸隔壁的這些其它的熊貓,減少它的應激以後,那麼可以建立它的自信心,它可以更好地融入我們的一個大熊貓種群裡面來。

去看大熊貓請注意,保持安靜很重要

相信有很多人都期待能够盡快看到“福寶”,也給大家一個小提示:

在看大熊貓時,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安靜,因為大熊貓的聽力十分靈敏,大聲喊叫、高聲喧嘩,會影響它的聽覺系統。

同時,不要敲打展區的防護玻璃,避免大熊貓因驚嚇而產生一定程度的應激反應。

用手機、相機拍照時不要開閃光燈,更不要擅自給它們投喂食物。(完)

【編輯:豐悅】

視頻

更 多
李家超到訪黃大仙 就《施政報告》聽取市民意見
【通講壇】香山論壇務實對話 南海問題各國態度如何?
香港警察學院結業會操|簡啟恩:現在社會平穩安定 實仍暗湧處處
美國反華議員逼問英特爾高管 試圖給中國潑髒水:天吶!為什麼你就是不願意這麼做?
陳水扁給柯文哲“送暖”用意如何?
哈里斯對戰特朗普 這一局誰贏了?
香港青年聯合國發聲:關於香港 這些數字足以證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