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說:台灣這一波操作,仍在“努力”走烏克蘭的路香港新聞網6月19日電 4位“部長級”官員訪問歐洲,宣稱獲得多項“外交突破”。台灣民進黨當局這一波操作,雖然是吹牛不花錢,實際成效不彰,但其心機頗有點“引清兵入關”的味道。 台灣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數位發展部”負責人唐鳳、行政管理機構發言人羅秉成、“經濟部”負責人王美花。四個訪歐的官員,外界最關注吳釗燮的行程。 不過,據報道台灣當局和拜訪的各國機構達成共識,盡量保持低調,因此12日迄今訪問了波蘭、捷克、比利時、意大利,幾乎都密而不宣。 吳釗燮唯一比較高調的行程,是與歐洲議會副議長等12位跨國議員會晤,台灣方面形容“高規格接待”。眾所周知,議員永遠怕聲量小,因此議會單方面的高調實際上也是為了民意,而非代表歐盟官方態度。 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19日接受香港中通社采訪時分析,歐洲和台灣所謂的政治關係還處在試探性層面上,歐洲需要接受來自美國的壓力,給予台灣一定的“國際地位”,同時又不想不顧“一中原則”完全跟著美國走。雖然歐洲國家在處理台灣問題上有溫度差,但從歐洲國家官員竄訪台灣,以及台灣官員明目張膽訪歐等行為,也說明台灣和歐洲關係正出現新突破,中國政府有必要給他們一些提醒。 專家講得很有意思。結合現在布林肯訪華,中美關係似乎開始回暖,美國當前不好在台灣問題上做點什麼,是不是叫歐洲小弟做點什麼。可是歐洲也很糾結啊,除了專家提到了來自中國的壓力,還有一點原因,應該就是歐洲戰略自主的程度。 俄烏戰爭,美國對於歐洲的施壓已經損害了歐洲國家的利益。歐洲國家開始思考是否要繼續跟著美國的腳步,是否要有自己的戰略定位。然而,今日烏克蘭還在燒,台灣就急著綁在美國身上送上門,恐怕是把歐美的關係想得太簡單。 吳釗燮在歐洲受訪時揚言,歐洲國家希望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去歐洲投資,就應該加強與台灣的關係。他還期望歐洲國家改變中立態度,雖然說服歐洲國家給台灣更多支持並不容易,但他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 言外之意,台灣除了美國這座“靠山”,還有經濟利益能犧牲?可是,話裡話外,總顯得不那麼硬氣。包承柯表示,台灣將自己分量看得太重。歐洲在亞太地區只有經貿需求,如果有地緣政治利益,只能是希望和中國大陸加強聯繫平衡俄羅斯的影響力,這也是歐洲對華政策的基本主軸。歐洲關注台灣主要源於美國壓力,但歐洲有自己的利益做參考,不會完全滿足美國的戰略需求,“台灣和歐洲沒有長期利益基礎,哪裡來長期發展前景?” 他說,台灣半導體產業確實發展快,先走了一步,市場對半導體芯片的需求量很大。但這個產業的效應是有限的,也只不過是供應鏈一個部分而已。目前韓國芯片產業發展得也很快,再過一兩年,芯片供應應該是供過於求。台灣希望單純依靠芯片產業推動和歐洲之間的聯繫是非常短視行為,也是天方夜譚。 在台灣問題上,除了一些前蘇東小國被唆使,搞點小動作,歐洲有分量有影響力的國家大都把握了分寸。 今日烏克蘭還在燒,台灣就急著綁在美國身上送上門,恐怕是把自己看得太重,把歐美關係想得太簡單。 況且,中美關係現在開始在轉變,台灣民進黨當局大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兩邊不是人。但是台灣這一波操作,仍在試圖引境外勢力入局, “努力”走烏克蘭的路,引火台海,其心實在可誅啊。 【編輯:陳卓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