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台灣民進黨當局推“防衛韌性”令民眾恐慌

分享到:
2025-04-01 08:33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4月1日電  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辦公室下轄的所謂“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近日在台南首度進行實地演練。賴清德自2024年5月上台以來,不斷鼓吹所謂“防衛韌性”,揚言要召集40萬“民力”,在島內引發“全民皆兵”的擔憂。

圖為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在視察台軍。台灣“中央社”資料圖

多名官員與駐台代表觀摩

據台灣《聯合報》3月28日報道,3月27日的演練共進行了4個小時,假想兩項情境:第一個是台灣西南方向發生大地震,南部沿海面臨海嘯威脅;第二個是台南安平港旅客服務中心發生不明原因爆炸,有大量傷者需要護送。賴清德與副手蕭美琴分別視察在安平港的“關鍵基礎設施爆炸演練”、育平廣場的“擴充急救醫療場所演練”以及一所高中的“大規模疏散撤離及避難收容處所演練”。

報道稱,演練動員約1500人參與,包括地方政府、替代役、民間救難團體、警察消防、宗教團體等,但台軍方并未投入。

此外,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穀立言、歐洲經貿辦事處處長穀力哲及日本、德國、以色列等國駐台代表均到現場。全台共有21個縣市政府民政、消防、兵役等單位觀摩。

賴清德聲稱,如發生天災地變或區域地緣政治變化等,要確保在極端狀況下社會與民生都能如常運作。

台“內政部長”劉世芳稱,賴清德指示全台368個鄉鎮區公所都轉為“地區防災協作中心”。

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穀立言在AIT官方臉書發文,聲稱“台灣官民團結一心,展現對未來挑戰的決心與力量”。

據劉世芳透露,接下來8個地方政府自4月至6月,將實施一天“全民防衛動員加上關鍵基礎設施演練”,“國土辦”規劃自4月至7月選擇11處關鍵基礎設施,實施一天防護演練。

有安全人士稱,以往的“民安”“萬安”演習將於今年4月整合為“城鎮韌性演習”,系列演練將延續接軌至7月的“漢光”軍演“實兵演練”階段,各自驗證應變能力。

親綠學者聲稱,面對“大陸威脅”首當其衝的台灣,通過這樣的演練將強化“全社會防衛韌性”,也告知大陸“對台灣的任何行動都需要付出極高成本”。

意在“獲取美方關愛”

不過,賴清德的“韌性演練”在島內的質疑聲非常大。“少來這一套!”前“立委”沈富雄3月28日在政論節目上表示,從蔡英文開始,“韌性”這兩字就不離口,反而凸顯“是沒有韌性的人”。

沈富雄說,賴清德提及醫療外科資源要準備去前線支持,“平時資源就不够,還能够應付戰爭嗎?再怎麼演練,都沒有辦法練”。

台灣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稱,台灣人口密度高,沒有任何一個城市適合城鎮戰,且基礎設施和電力很容易被破壞,供水也容易中斷,天然氣戰備存量只有7天、石油戰備存量僅2周,“打仗能撐多久?”他強調,在炮火轟炸之下,整個台灣都會變成斷壁殘垣,民不聊生、滿目瘡痍,“這樣的戰略布局完全失當”。

聯合新聞網3月31日一篇評論稱,構建防衛韌性不是隻有救災避難,除了備戰以及保障戰爭發生後人民基礎生活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避戰,這才是目前島內最欠缺的超前部署。

上述文章稱,在民進黨堅持“廢核”的現狀下,被封鎖不出兩周,台灣就無以為繼,賴當局演練再多次、救災速度再快,也無法改變能源毫無韌性的現實。

有媒體質疑,賴清德邀請外方駐台代表觀摩演練,是在向國際販賣“亡國感”。

台灣《聯合報》分析稱,賴清德推動“全社會防衛韌性”,除了應對天災地變與國際局勢,背後更重要的是“美國因素”——美方高度期待台灣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台方則成立“防衛韌性委員會”、提升軍費等。

上述文章分析認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就任後,對於國際關係的處理引發台灣社會的疑慮,賴當局“更希望獲取美方關愛眼神”。但是文章也警示,如果台海陷入兵凶戰危,除了救災與避災,糧食安全、能源供應也都將全面陷入窘境,賴清德作為台灣地區領導人,必須避免讓兩岸走向最壞一步。

有島內網絡媒體評論稱,以醫療器材和製藥原料為例,島內平時都爆出生理鹽水不足、血庫鬧血荒的問題,護理人員還遭到當局帶頭壓榨,這些能動員的準後勤人員的心都帶不住,防衛韌性又和作秀有何不同呢?而且台灣已是高齡化社會,“數百萬慢性病人口外加洗腎病患,在戰時的生命權和基本健康權,賴清德真有把握顧全嗎?”

“防衛總動員,台灣準備好了嗎?”台灣《中國時報》以此為題發表評論稱,賴當局動作頻頻,就是要讓特朗普政府明白他的所作所為都按照美國的要求走。此次演練邀請美國在內的駐台代表實地觀摩,無一不是在告訴特朗普政府“台灣當局準備好了”,“但全民皆兵,真是民眾所願意見到的嗎?”

各行各業反對鼓吹戰爭

島內的所謂“全面防衛”,在蔡英文時期就全盤規劃,包括“軍事防衛”“民事防衛”“經濟防衛”和“社會防衛”等方面。2022年,蔡英文當局成立“全民防衛動員署”,開始落實“全民防衛”政策。

2024年1月,有島內民意代表披露,台軍方有意在高雄鬧市區宮廟、住宅大樓、圖書館、活動中心等人口密集處存放彈藥,作為作戰區域的彈藥庫。

賴清德上台後,將“全民防衛韌性”的重要性提升至“總統府”層級,2024年9月成立所謂“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賴親自擔任召集人,副召集人分別是蕭美琴、“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以及“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顧問包括聯電創辦人、“台獨”分子曹興誠等。

賴清德當局聲稱,“全社會防衛韌性”的目標之一就是“必要時支持軍事行動”,未來預計培訓40萬“可恃民力”。有不少島內民眾當時就質疑稱,“麻煩叫你(指賴清德)兒子回來(打仗)”“你不會先逃吧”。

今年3月19日,台“國防部”公佈“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以“建構敏捷應變戰力與全社會防衛韌性,確保安全”為主軸,分為6章23節,其中一部分就是“全民防衛動員支持持續作戰”。

報告稱,“整合城鎮韌性(全民防衛動員、防空)演習與應變計劃”,將驗證戰時災害指揮管制、警報發放、疏散避難、戰災搶救、救濟站、配售站、急救站開設等。

有分析認為,賴清德反複鼓吹“全台民防機制”,就是要恫嚇台灣民眾,鼓吹戰爭風險,為其“焦土作戰”策略服務。所謂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則是其“務實台獨”的重要軍事支撐,藉此提升台軍的作戰能力并整合社會資源以對抗大陸,企圖實現所謂的“以武謀獨”預想。

為此,2024年10月島內高中發放“戰時狀態青年服勤書”,要學生填寫後參與服勤,引發“學生上戰場”的極大質疑。台“教育部”被迫公開道歉、收回,爭議才暫時平息。但這絕非單一事件。同月,國民黨“立委”張智倫質疑稱,台“內政部消防署”出版“戰術緊急傷員救護訓練手册”(TECC)是戰爭前置準備,其中某道測試題的正確答案竟是“有時最好的救護不是試圖援救傷員,而是殲滅對手”。國民黨“立委”徐巧芯直呼,“這就是要我們去送死!”

今年3月20日,台灣《中國時報》報道稱,為強化“台灣防衛韌性”,“內政部”加速培訓所謂的“防災士”,并將範圍擴大到“經濟部”“交通部”等機關,訓練對象涵蓋重要設施工作人員、大眾運輸運營人員、村里長及幹事等。但因為與目標的40萬民力相差甚遠,所以今年將出租車司機、8層樓以上的大樓管委會、保安人員也納入“防災士”培訓。

對此,島內出租車司機工會率先表示反對。台北市出租車駕駛員職業工會發言人李威爾稱,當局過去拋出“防災士”概念就被批評是為戰爭做準備,令大家害怕;如今又納入出租車司機,而究竟是為應對戰事還是災害都沒講清楚,結訓後要被定義成什麼角色、屬於什麼群體,也都沒說。

台灣民眾“不可承受之重”

台灣《聯合報》直言,表面上,這些做法是響應賴清德的“強化全社會防衛韌性”,實際上卻帶有戰爭動員的意味。文章稱,去年軍方要求宮廟支持存放彈藥時,島內民眾就看到當局正把社會一步步拉進戰爭。義務役剛剛延長為一年,最近又傳出美方要求增加到兩年,“現在,在賴清德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奇想下,連運將(司機)和大樓管理員也要被推上火線,下一個將輪到誰?”

國民黨批評稱,賴清德不思從兩岸交流中尋求避戰之道,光是備戰,根本是本末倒置。

台海軍退役中將蘭寧利3月26日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稱,千萬別把“全社會防衛韌性”與“全民皆兵”攪和在一起,一旦一人一把槍,把非軍人的年輕人推上前線或孤守巷戰,“這些沒有軍籍、軍階的民眾,將無法享有戰爭法的權益”。

張延廷3月30日在台灣中時新聞網發表的評論稱,以“抗中”意識形態做政治招牌的賴當局,將各界認為千萬不可的軍事部署概念強加在百姓頭上,這種“不可承受之重”不僅讓民眾心理恐慌,且造成反感。文章說,在兩岸關係日趨嚴峻的當下,美國特朗普政府強佔台灣高科技產業,已能預見台灣未來民生捉襟見肘,賴當局應以百姓為念,勿再操弄罷免、撕裂台灣、昇高兩岸敵意。

台灣《中時電子報》此前評論稱,賴清德正在全面推進“台獨”,否定簽署“和平協議”的必要,猛力挑釁對岸,這根本是在引火上身。“韌性社會的籌謀根本救不了火,還不如在如何防火上下功夫,畢竟防範失火才是上策;一旦失火,有限度的民用裝備和人力動員根本撲滅不了熊熊烈火。”(完)

【編輯:豐悅】

視頻

更 多
【通講壇】東部戰區開展聯合演訓,背後有這三點考量?
鄧炳強:感動市民明白維護國安重要性 現時香港仍面臨四大國安風險
22年的懷念 歌迷永遠寵愛張國榮
東江水供港60年 李家超:是國家與香港血濃於水的深情典範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剛結束 這家跨國企業就宣布在香港投資3億
香港七人欖球賽2025 超11萬次觀眾入場 遊客大讚香港是最棒的!
記者帶你走一圈!看首次於香港啟德體育園舉辦的七欖氣氛如何?